一个人可以走多远
湖南永州· 东木青(本名:陈林静)
一
我长久地凝视着那朵莲花。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那朵莲花就盛开在绿色的区徽中间,在五颗金色的五星映衬下,安宁,祥和。不仅仅是澳门,还有更多地方把莲花作为一个县、一个城市的标志。一朵花就这么长长久久地盛开在人们的心中。其原因,莲花是有品格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圣洁,坚贞,美好。
赋予莲花品格的这个人,就是周敦颐,我的同乡,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世人称之为濂溪先生。
二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周敦颐就出生在这个王朝更迭的时代。彼时,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以文立国,盛读经典,名士杰出。彼时,一阶进士、桂岭县令周辅成,挂印封金,归隐家乡道州楼田,与妻子郑氏乐山乐水,自由自在。次年,周敦颐出生。那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那天楼田村的莲花全部开了,接天莲叶无穷碧。
这注定了周敦颐的不同。
在进士及第的周辅成引导下,小小年纪的周敦颐将《诗经》《尚书》《春秋》
《书经》等背得滚瓜烂熟。
天有不测风云。1031年9月,周敦颐的姐姐新婚才一年,突然暴病而亡。三月之后,周敦颐的弟弟也溘然而夭。子女连丧,再强大的内心也难以承受。1032年仲春,周敦颐的父亲也是导师周辅成,最终没有挺过这道坎,撒手人寰。
一连串的不幸,令尚不满15岁的周敦颐茫然无措。幸而有母亲郑氏。经历了两任丈夫都去世的郑氏,此刻内心无比强大。郑氏指挥着周敦颐和叔伯们井然不乱地把周辅成的丧事安排好。坐在堂屋里,望着天井上方那方窄窄的天空,郑氏潸然泪下。
暮秋。雨潇潇。苍茫的湘南大地,已逐渐显现了山黄水瘦。周辅成的新坟长出了几茎青草。周敦颐小心地拔掉,跪在坟前,为父亲焚烧了冥纸,献上三炷香,深深地磕了三个响头。随后,与母亲踏上了去往外婆和舅舅家的路。雨雾蒙蒙秋色深。郑氏和周敦颐两眼含泪。
这一别,整整36年。
郑氏携周敦颐投奔的是龙图阁学士郑向,周敦颐的亲舅舅。
周敦颐与母亲沿潇水而下,经永州,入湘江,抵衡阳凤凰山外婆家。凤凰山景致幽静,山光水色,周敦颐的心情渐渐平复,研习不辍。数年之后,为了周敦颐的成长,郑氏携子远赴汴京。
汴京,北宋的京城。经过宋太祖赵匡胤精心地经营,此时的汴京,商贾云集,士客相约,一派繁华。见到一路风尘的周敦颐和妹妹郑氏,郑向悲喜交集,三人相拥而泣。12月的汴京,已是大雪纷纷。但周敦颐的心里,却十分温暖。
周敦颐在外婆和舅舅家度过了幸福充实的青少年时光。
1036年5月,汴京阳光和煦,杨柳吐梢。一场简单却庄重的仪式在龙图阁学士郑向的府邸举行。这是周敦颐的冠礼。舅舅郑向亲自为周敦颐束发。周敦颐跪拜在母亲郑氏和舅舅面前,感谢母亲和舅舅的抚育之恩。望着束冠成熟的儿子,郑氏流下了激动与宽慰的泪水。
这年9月,这个可亲可爱可敬,亦师亦父亦友的舅舅,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拔子侄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机会给了外甥周敦颐。周敦颐的仕途就此开始,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试用主簿。
遗憾的是,这个备受朝廷肯定,在周敦颐的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舅舅,却在出任杭州知府不久,即被一场大病夺去了生命。次年酷夏,周敦颐的母亲郑氏,也闭上了她那双目光坚毅的眼睛。
周敦颐最亲近的几个人,在陪伴了周敦颐一程后,纷纷离去。漫漫长路上,只余了周敦颐孤单的身影。
周敦颐抹了一把泪,坚定地踏上了苍茫大地。
三
1041年,正月。江西分宁。
年味还未散去,时不时地,仍有鞭炮在耳边炸响。门上大红的春联,昭示着这个小城的平静和安详。向晚时分,周敦颐与随侍周通走进了分宁县衙。
这是周敦颐仕途的第一站。在这里,周敦颐展现了其超凡的能力。朱熹的弟子度正在其《周敦颐年谱》中,是如此记录的:“时分宁县有狱,久不决,先生至,一讯立辨。邑人惊诧曰:老吏不如也!”。我不知道周敦颐当年是如何将这桩久而不决的案子“一讯立辩”的,但是能让邑人惊叹得心服口服,并载入史册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案子。
“使者以为才”,奏举他为南安军司理参军。在南安,周敦颐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秉性,扭转了一个人的命运,更扭转了一个地方主官的司法观念。“南安狱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達欲深治之。達苛刻,吏无敢相可否。先生独立争之,不听,则置手版归,取告身,委之而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達感悟,囚得不死,且贤先生”。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为之折服。置版而去,这是何等的决绝何等的担当啊。我惊叹于周敦颐的敢为,也惊叹于北宋吏部的慧眼。此时的北宋王朝,历经宋太祖、宋太宗等四代皇帝的努力,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昌盛时代,风清气明,国泰民安。
两年之后,周敦颐履郴州县令。又四年,转桂阳令。再,知洪州南昌。
1056年秋,周敦颐调合州代理判官。妻子陆氏在生下儿子周寿仅一年后去世。周敦颐带着尚不足一岁的儿子,既当爹又当娘,心力交瘁。好在,次年蒲宗孟拜会,两人语交甚欢。蒲宗孟退而叹道:“世有斯人欤!”并将自己才貌双全待字闺中年仅20岁的妹妹蒲老六,许嫁给周敦颐为继室。
1060年6月19日,周敦颐“解职事”,授国子监博士头衔。在汴京,周敦颐赋闲数月,心境愉悦。次年3月,周敦颐任虔州通判。从汴京南下,一路春光。五月端阳前,抵达江西九江。此时多年前的朋友潘兴嗣已等候多日。二人推杯置盏,彻夜相聊。兴之所至,同游庐山,陶醉于斯。见峰若莲花,溪流蜿蜒,好山好水的周敦颐,置地建房,作卜居之择。
虔州四年,多少欢喜多少愁。1064年冬夜,虔州城天干物燥。半夜时分,忽然失火,火借风势,席卷了半个虔州,焚毁房屋千余间。此时知州赵抃,已调汴京,作为通判的周敦颐主持虔州工作。“时先生季点外县,不自辩明”,周敦颐只把受灾情况上报,只字未为自己辩解,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担当。
朝廷惜才,仅对周敦颐“对移通判永州”。
永州与道州一山之隔。次年三月初一,周敦颐与夫人蒲氏,携二子“归舂陵展墓”。自十五岁离家,而今已整整三十六年。三十六年了啊!站在楼田村的祖屋面前,望着郁郁葱葱的道山,周敦颐喟然长叹。
从道州返回永州,即接到吏部新的任命,“往权邵守”。未盈一年,再调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北宋的广南东路,与现在的广东大致一样,辖一府十四州四十三县。在广东,周敦颐兢兢业业,涉江河,宿民居,南岭大地处处留下了他勤政务实的足印。
次年正月初九,周敦颐提点广南东路刑狱。然而,长期在广东潮热的气候里奔波,瘴疠侵体,周敦颐终是病倒了。恰此时,朋友告知其母郑式的墓户水浸,恐坍塌。注重孝道的周敦颐,请辞了提点刑狱,乞调官职更小的庐山南麓的南康参军,将母亲迁葬于离自己卜居的莲花峰不远处,日夜相伴。
1072年二月初一,周敦颐隐居于自己在庐山莲花峰下建的濂溪书堂,授徒讲学。莲花峰旖旎的景色与清幽的环境,伴其度过了余生。
四
孟春。雨后。循着濂溪河岸一条蜿蜒的小路,13岁的周敦颐与家中仆人周兴,来到距周敦颐老家楼田五里许的月岩。月岩东西贯穿,中间虚空。由东进入,可见一步一月,至洞中,则为一轮满月,至西,则由盈转亏。周敦颐在洞中流连,感受着月岩的奇异。偶尔回头,发现月岩洞外不远的几座山峰,云雾缥缈,时而隐逸,时而凸显,变幻莫测。周敦颐大为震撼。月岩远离村舍,静谧可人。周敦颐让家人在洞中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亭子,于洞中静读。少年老成的周敦颐,结合月岩的阴晴圆缺,结合洞外金木水火土五座山峰的变幻,扬启了思想之帆。
只可惜,父亲周辅成不幸去世,周敦颐不得不离开故乡,离开月岩。但思想的种子在周敦颐的心中悄然种下,只等待一个时机成长、开花。
借居舅舅郑向家,爱才的大学士对这个聪慧的外甥很是欣赏,视为己出,爱之不尽,不遗余力地加以教导。周敦颐也找到了一个可以倾心沟通的师长。在舅舅的书房里,周敦颐发现了更广阔的天地,更多玄妙的东西。四书五经深邃博大,诸子百家异彩纷呈。周敦颐一头扎进去,不断领悟着,思考着。郑向对《易经》的理解,把周敦颐引入一个更为抽象更为辽阔的世界。周敦颐徜徉其中,沉醉其中,探究其中,认知不断升华。五年的勤奋与积淀,周敦颐的目光更为睿智,更为透彻,成为汴京城中同龄人的翘楚。
为母亲郑氏守孝期间,周敦颐寄居在润州的鹤林寺。鹤林寺是座古寺,位于丹徒南郊,始建于晋代,树高林密,环境幽雅。数百年的沉淀,鹤林寺佛教文化鼎盛,高僧屡屡,香火不绝。时麻衣道者寿涯正任鹤林寺住持。这位高僧擅占卜,精易学,道行很深。周敦颐与寿涯常常秉烛夜谈,也于寺中漫步,探讨佛学儒学和人生。寿涯的学术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于周敦颐来说,海纳百川,是自己思想体系走向成熟与完备的必要方式。寿涯有一段谒语:“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对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莲是佛教的吉祥物。周敦颐《爱莲说》对莲的赞美,应出一辙。
潜修中,周敦颐还结识了范仲淹与胡瑗。范仲淹心忧天下,是一代名臣,人品、文品、官品都堪称楷模。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对周敦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在周敦颐的仕途中体现无二。胡瑗对《易经》《中庸》有独到见地,为泰斗级人物。此时,正辞官教学,所从者众。“时礼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名气很大。好学谦虚的周敦颐深深钦佩胡瑗的学识,常登门与胡瑗研讨、探究和切磋。
三年守孝与静修,周敦颐形成了日渐成熟的理论和思想体系。自袁州卢溪代理市征局时,周敦颐兴办学堂,开门讲学。郴州、邵阳、南昌、道州……濂溪书院其昌其盛,可见一斑。
假倅南安的程珦,“令二子师事之”。二子即程颢程颐兄弟,彼时,方十四五岁。淳厚本分的周敦颐悉心教育二程,将所学倾囊而出。是年冬,周敦颐调任郴州,二程同赴,不离左右,并将自己一生所悟的《太极图》“手授之”。即便后来二程离开,周敦颐仍将自己所作的《通书》寄与二程。二程最终皆成大儒,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中划出了绚丽的一笔。
1061年5月,周敦颐履新虔州通判。途中,与潘兴嗣等登庐山,夜宿东林寺。住持常聪,博学多才,佛学造诣深厚。在与常聪彻夜长谈中,周敦颐博大的思想体系,新注入了一道哗哗作响的佛学清流。
不能不说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仅119字的精短散文,如旷野里吹过来的一阵风,清新,惬意。简单的文字下深邃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多少仁人志士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篇文章写于其虔州通判任上。至今,江西于都罗田岩上,仍可见其原文。
周敦颐留下的文字不多,但理通万物。简洁的文字背后,蕴含的哲理却浩瀚无垠。“言有尽而理无穷”,《爱莲说》如斯,其理学著作亦是如斯。《太极图说》仅249字,《通书》也只2832字,其奥秘与揭示的真理,却令后人仰视。南宋思想家黄震发自内心地赞其“文约理精”“孔孟以来,一人而已”评价之高,当之无愧。
周敦颐的理学,以其浩淼之势,领二程洛学,开张载关学,启朱熹闽学,宛如一朵灿烂的花朵,盛开在中国文化史上,千年不凋。周敦颐的理学,也让湖湘文化有了根,有了源。
五
公元1073年六月初七。暴雨。
莲花峰下的濂溪书堂,一片压抑。周敦颐静静地躺在病榻上。蒲氏、周寿、周焘及一众学子围在他身边,眼泪无声地流下来。巳时时分,一代圣哲周敦颐,闭上了他那双洞彻人生、洞彻时空、洞彻宇宙的眼睛。
一个人究竟可以走多远?周敦颐的生命止于57岁,但千百年来,周敦颐思想的翅膀依然在翱翔,在飞舞,穿越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为后人开启了一扇又一扇精彩纷呈的窗户。
百年之后的1167年秋,长沙城江清天阔,红叶点点。湖湘学派的张栻与闽学学派的朱熹,在岳麓书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这次著名的“朱张会讲”,使周敦颐理学声名远播,让湖湘文化融入了更多不同的元素,湖湘文化遥遥崛起于诸家之上。
800年后的晚清,一个叫王闿运的狂人,在游历江浙时,面对一众文人的清高,吟出一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自信横溢,霸气侧漏,满座皆惊。
千年之后的九月开学季,中华大地随处可闻琅琅的读书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逝者如斯,思想永恒!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林静
编辑:何化继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855/97/1442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