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濂溪论道|散文选登(二等奖):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华兵 编辑:郑杰 2024-11-06 11:06:54
—分享—

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湖南永州·张华兵

中华文化是一条河,永州文化有三条溪:元结的浯溪,柳宗元的愚溪,周敦颐的濂溪。

聚溪成河,奔赴山海。

不要小看溪涧蓄积的能量,它只是江海小时候的模样。

譬如濂溪。

晚清大儒王闿运是湖南湘潭人,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但性情高傲,终身不仕。他曾到江浙一带讲学,江浙多才子,有人看不起这个“湖南蛮子”,语多轻慢。王闿运就回赠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意思是:长江是湘江的余波,濂溪是湘江的源头,追溯文化渊源,我大湖南才是“道南正脉”!这对联湖南人读了特别解气,于是后来就被挂在了长沙的岳麓书院里,增强湖南人的文化自信。

理学文化的源头在湖湘,湖湘文化的源头在濂溪。濂溪的源头处,站着个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道县人。

他是个读书人,却没考取过功名,还是靠裙带关系入的仕……

他辗转多地当了31年官,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最终却在清贫中离世……他研究了一辈子学问,生前著述不多,传世文章只有寥寥6248个字……

听起来是不是很“丧”?那么我们换个方式介绍:

他是湖南本土第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学问,在他离世168年后被皇帝钦定为官方哲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改变了之后中国近千年的文化传统!

他被尊为周子,在文庙(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的文庙)里供有神位,享受圣人待遇,全国各地建濂溪祠或濂溪书院纪念他的建筑多达70多处!

他以濂溪家风传世,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遍布子孙后代上百万之多,周恩来、鲁迅(周树人)都是他的后裔!

这么励志的故事主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为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其实周敦颐并不叫周敦颐,他本名周惇实,1017年生于道州楼田堡(今湖南道县楼田村)。在他46岁那年,宋英宗赵曙(赵宗实)当皇帝了,老百姓不能跟皇帝撞名,要“避讳”,于是周惇实默默地改名周惇颐。如今在永州朝阳岩、含晖洞、九龙岩等风景名胜的石壁上,存留有多处周敦颐“到此一游”的摩崖题刻,写的都是“周惇颐”。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宋光宗赵惇当皇帝了,后人又把周惇颐改名周敦颐。

周敦颐幼年的家乡道县楼田村有条小溪叫濂溪,晚年寓居的江西庐山下也有条小溪叫濂溪,都是周敦颐命名的,他还自号“濂溪先生”。一条小溪,连接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周敦颐之后,濂溪成了他的代名词。随着他创立的理学思想成为正统,濂溪书院四处开花,这个生僻的“濂”字成了通用字。

据后世学者考证,这个“濂”字是周敦颐造出来的。在周敦颐之前,有个道州名人——唐代诗人元结也爱造字,著名的祁阳“三吾”就是他创造出来的。元结在道州任刺史期间,曾经为这地方的七处泉水命名,其中取“惠”“忠”“孝”“方”“直”五字,加三点水偏旁,创造了五个新字,表达“凡人心若清惠,而必忠孝,守方直,终不惑也”的理念。周敦颐继先贤遗风,造出这个“濂”字,要表达的,是他的人生态度——廉。

如今更为人熟知的,是周敦颐119字小品文《爱莲说》里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穿过千年的书页,君子之风扑面而来。

走进今天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楼田村,穿过大规模的仿古建筑群濂溪书院,走在残存的明清古民居巷道间,周敦颐纪念馆、周敦颐故居、道山、圣脉泉等或新或古的景点,都在提示我们:这里是出过圣人的风水宝地。

村口,大片大片的荷田间,一枝枝圣洁的莲花亭亭玉立,清风拂过,阵阵清香仿佛从大宋王朝传来,古典而优雅。一枝莲花幻化成一个儒衫少年,向我们走来……

按儒家“厚古薄今”的传统说法,“圣人”扎堆出现在上古时代,伏羲、炎黄、尧舜禹、汤文武……都是为中华文明“开光”的厉害角色。有文字出现后,“圣人”标准就比较苛刻了,周公之后仅孔孟二人,然后一千多年都没有出过“圣人”,再然后就是周敦颐了。

周敦颐14岁前生活在家乡楼田。距楼田4公里有个“一洞三月”的月岩,传说周敦颐幼年经常来这里读书悟道,受月岩移步换景,盈亏圆缺变幻的启发,悟出关于太极与无极的宇宙真理,成就了他万世理学宗师的地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后来很多文人都信了,有岩壁上的60多方历代摩崖石刻为证:“浑涵造化”“悟道先迹”“参悟道真”“天开太极”“先天道体”“鸿濛一窍”……都是后世周子信徒的膜拜之辞。

这个成了“圣人”在死后近千年都能在文庙占有一席之地享受香火的道州人,其实在他生前就是个思想比较“前卫”的读书人,为官为学都不算出众。也难怪,“圣人”本是凡人,只是他的思想超越了他的时代,要让芸芸众生理解和接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他的为人在当时还是被广泛称道的。同时代的大文豪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品行就像雨后初晴,风清月明,天地澄净,让人感觉极度舒适。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花,也是他自己。周敦颐15岁那年,父亲病逝,周敦颐跟着母亲去京城开封府,投靠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一心向学。六年后,因舅舅的关系“恩荫”走上仕途。在官场三十多年,周敦颐“廉名朝暮箴”,始终记得家乡那条濂溪和那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在任南昌知县和汝城县令期间,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个木柜,里面除了日常衣物、书籍和文件外,“无多余物件”“钱不满百”。但周敦颐自得其乐,评价自己:“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

47岁那年,周敦颐任永州通判,算是衣锦还乡了。隔壁道州的亲朋故友纷纷找上门来,请求关照。于是周敦颐回诗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跟父老乡亲们汇报思想:“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这个不通人情世故的书生,第一句就把走私人路线找他办公事的故旧怼得无话可说。然后解释,自己天生平凡,生活清贫,工作努力,公事公办,“官清赢得梦魂安”。字里行间,那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圣洁莲花在绽放……

为官:巧与拙

《爱莲说》里出现的三个意象,牡丹代表的是入世追逐功名利禄的权贵,菊花代表的是出世远离功名利禄的隐士,而周敦颐喜爱的莲花,代表的是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

在任职永州通判期间,周敦颐还写了篇《拙赋》: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连序带赋总共才66个字,跟《爱莲说》一样的“微博体”文风,惜墨如金,一字千金,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周敦颐的政治思想。

今天的永州有句民谚:“巧不过零陵,蛮不过道县”。而生于道州(道县),任职永州(零陵)的周敦颐却用他的为人为官为文,证伪了这一“俗话说”的不靠谱。

其实周敦颐做事并不“拙”。他步入职场第一站,是在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任主簿。一件的久拖不决案子,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解决了,县里叹服:“老吏不如也!”

但在原则问题上,周敦颐坚持宁拙勿巧。从分宁主簿调任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司理参军后,上级转运使王逵是个酷吏,一次要处决一个法不当死的罪犯以讨好上级,大家都不敢作声,周敦颐却据理力争。王逵不听,周敦颐居然撂担子了,说:“这官还有什么好做的!杀人媚上的事,我干不了。”王逵最后还是醒悟过来,依法改判。周敦颐以他的“拙”,挽救了一个生命。

在南安,周敦颐的另一个上级,通判军事程珦慧眼识珠,对这个少年老成的小吏高看一眼,叫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拜周敦颐为师。这两兄弟也不简单,之后在周敦颐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理学体系,开创了一个主流学派,这是后话。

后来周敦颐历任桂阳县令、南昌知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东转运判官、南康知军等职,均以其“廉”和“拙”的从政风格,赢得各地官民一致好评。周敦颐廉判明断的名声远播,当时的御史中丞吕公著(父亲吕夷简、叔祖吕蒙正都当过宰相,他自己后来也当过宰相)举荐他升任广东转运判官时称:周敦颐“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如蒙朝廷擢用,后犯正入已赃,臣甘当同罪”——愿以身家性命作担保!一个祖传三代的朝廷重臣,都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周敦颐的官品和人品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周敦颐的另一个保荐人、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赵抃对周敦颐的“拙”印象尤为深刻。曾经有人在赵抃面前说周敦颐的坏话,所以赵抃对周敦颐第一印象很不好,周敦颐也不辩解,该干啥干啥。后来赵抃任虔州知州,周敦颐任虔州通判,两人成了直接上下级,打交道多了,赵抃才发现周敦颐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正直人才,从此引为知己,多次向朝廷推荐周敦颐。

也许就是因为太“拙”,从不作秀取巧,周敦颐一辈子辗转多地任职,官都当得不大,晚年还辞职归隐庐山,“宠辱不相随”,对官场毫无留恋之意。但是,“巧者凶,拙者吉”,周敦颐为人坦然,处世泰然,正大光明,无欲则刚。他不欣赏闲适隐逸的菊花,也不羡慕大富大贵的牡丹,只是抱朴守拙,听从本心,秉承公心,做“中通外直”的莲花,让官场上的君子之风“香远益清”,最终“赢得梦魂安”,这就够了。

永州有幸,在唐代迎来了一个“大智若愚”的柳宗元,为永州留下了一条愚溪。宋代又迎来了一个“大巧若拙”的周敦颐,后来的继任者在永州通判厅建了个“拙堂”纪念,并将《拙赋》刻石立碑在堂中,成为永州的“官箴”。再后来,周敦颐的再再再传弟子胡寅任永州知州,这个深得祖师爷真传的大学者,改“拙堂”为“康功堂”,并写了首诗给予深度解读:“政拙催科永陵守,实赖贤僚相可否。邦人复嗣海沂歌,仓廪虽空闾里有。”——当官的少扰民,心系于民,让利于民,才是本分。

为官之“拙”,为民之幸。这就是周敦颐官场哲学的辩证法。

为学:原是濂溪一脉

2016年5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点赞中华民族历代思想大家,周敦颐之名在列。

回望一千年前的中国,周敦颐所处不是“百家争鸣”的大时代,生平所历也多是偏远边陲之地,时间和空间都没有站在他那一边。他却以寥寥6000多字著书立说自成一家,成为宋代“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之首和理学鼻祖,思想的深度非同一般。周敦颐生前既不是学术权威也不是达官显贵,但同时代的王安石、苏轼、朱熹等政界学界大咖在跟他进行交流之后,都奉上一个大写的“服”字。

有人把周敦颐哲学思想简化为5个字:“无极而太极”。

这是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开篇之语。无极是“大无”,太极是“大有”,大无大有循环往复构成宇宙本体。太极分阴阳,阴阳交合生万物,万物之中,人以仁义“立人极”,人性顺应天理而成万物之灵——这是中国人第一个自成体系的宇宙观和生命哲学。这套哲学十分管用,涵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一千年后有学者用“无极而太极”来解读“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篇重要学术著作一如既往“微博体”,通篇249个字,却融合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修心”和儒家的“中庸”思想,以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开启了中国文人儒、佛、道合流探究宇宙真理的新时代,重新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周敦颐不但自己修成“圣人”,还把高高在上的儒学拉回人间,主张“立人极”,凡人都可以成圣贤。但他提倡不妄动、不纵欲的“无欲”,被后人曲解为“灭人欲”,被讥为“假道学”,这锅实在不能让周敦颐来背。

和尚希望修炼成佛,道士希望修炼得道,都是凡人不可及的境界。周敦颐认为,普通人可以“立人极”修炼成士、成贤、成圣!如何“立人极”?周敦颐写了本《通书》,用40章2000余字(周敦颐存世最长的文章!)阐释了他以“诚”为核心的人生观。后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打通三教,开创理学”。

周敦颐用《太极图说》的宏观“天道”,《通书》的微观“人道”,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开创了一个思想可以自我更新、文明可以复兴再造的模式,给当时日渐僵化的儒学重新注入了活力。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沉淀和发酵,他的思想一步步发展成为官方认证的主流思想,他被捧上神坛成了“道学宗主”,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今天,在周敦颐家乡道县县城,濂溪入潇水河的交汇处有个敦颐广场。广场正中是一个十多米高的周敦颐塑像,在他身后,是河心西洲上的爱莲阁,如一朵莲花在潇水河中盛开,一尘不染。我从先生塑像边走过,仿佛听到历史深处传来一声低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华兵

编辑:郑杰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855/98/1442678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道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