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濂溪论道|散文选登(三等奖):在濂溪,寻找三朵莲花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徐辉 编辑:郑杰 2024-11-06 11:09:12
—分享—

在濂溪,寻找三朵莲花

湖南岳阳 ·徐辉

逆着一路轻静流淌的潇水,循着一路清新可人的莲香,我们走向湖湘文化的源头,去寻找开在濂溪之上的三朵莲花。

走过高大威严的棂星门,发现自己站在道州濂溪书院的大门前时,我才从恍惚中醒来。楼台亭榭,古意幽然的书院,引我们进入一个至诚至理的天地。

一身宽大朝服、双眼炯炯有神的周敦颐站在一块雕塑精工精美的莲花木屏风前,双手合抱,似乎在很客气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我看到他的嘴角似乎微微动了动,像是在和我们寒暄,又像在沉吟心中的哲思。我对这位近乎神一般存在的理学开山鼻祖拜了三拜,目光里是满满的敬意和虔诚。

我是个“易经迷”,一听说前方太极亭内有《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石刻,我立即就来了兴致。走进太极亭,我看到了开在濂溪上的第一朵莲花——《太极图》。但面对太极图,面对这朵阴阳合一的思想之莲,我看了好半天依旧似懂非懂,直到导游详细解说才有所悟。

早年曾读过老子的宇宙生成论《道德经》,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里的“一”“二”“三”不指具体的数字,而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淮南子·天文训》就为这本深奥晦涩的古籍作了最好的注解:“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天一坎数,由一生二,阴阳合德,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教导我们应该承应天道,理解人道,体会事道。不是认命,更不是无为,而是要按照这个规律好好地应用,为社会造福,为人类服务。

周敦颐是宋代哲学家,是理学的奠基者。他无疑是一个高明而伟大的思想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人文沦替、廉耻丧尽的混乱局面,他不仅高揭天理之大公,专注于反躬内省,言理言道,言心言性。他又在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基础上,将道推进了一大步,悟出“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天地真义。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也受到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他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不仅吸收了佛、道学说,在将儒释道三教熔于一炉,将天地人三界融为一体,还揭秘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和统一的共同本质与共同规律,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观。在其中,宇宙一切现象最终都可以得到解释。

“图阐阴阳探妙理,书参动静见天心”。在导游引导下,我们认真细读过《太极图说》后,只需把改良后的周敦颐《太极图》套入到《易经》综卦的辩证思维模型中,我们就可以从“道”和“万物”两个方向和角度,去推演老子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具体过程,从而学会去“综合”看事物,从而终得大道。这大道中,既有“以上士闻道,统领世间诸般修行”的佛学之要,也有“心即‘无极’之理,明心见‘无极’之性”的道学之义,还有“惟上士闻道,可勤而行之,无为而治”儒学之宗,更有“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学之旨。他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哲学体系,比以前的儒家学说更加精细和富于理论色彩,从而开拓出天道人心、天人合一的全新境界,成就了“万古儒宗”的千古绝唱。

在古代,“万世宗师”周敦颐绝对算得上是巨星,其追随者、师承者难以计数。明清大思想家王夫之题联称叹:“自尧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朱熹题联俯首:“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张栻题撰联评曰:“道冠群儒,太极亭前春不老;名垂后世,光风台上月常明”。“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细品其联,这些古代大家的评赞,周公绝对名副其实。

在周敦颐故居前的爱莲亭,我找到了心中的第二朵莲花——《爱莲说》。不宽大的濂溪之上,一片广阔无边的莲花世界,将《爱莲说》开出一片灵性的灿烂光华,开成文学史上一道惊心动魄的惊艳风景。

游走在濂溪上的莲香世界,但见如伞的莲叶、含苞的蓓蕾、新放的莲花在清风的吹拂下,或迎风亭立,或翩翩起舞,或低头私语。这些或粉红或洁白或水红的花朵,将一段不长的岁月开成一首清新明快的诗词,或一段婉转悠扬的歌子。她们或临水照人,花叶相映;或一枝独秀,亭亭玉立;或匍匐水面,依水而息;或半遮花容,情趣盎然。

盛夏揽荷,但见荷之灼灼;濂溪观莲,只为莲之幽幽。手中的镜头不是对准这枝宽大的荷叶,就是对焦那朵靓丽的荷花,其情切切,其乐融融。目光逡巡于花叶之间,思绪便化作一叶小秀,跟着感觉和想象游走于莲花莲叶间,不时与一个个光洁丰盈而芬芳柔美的词语相遇,只觉眼前这些花叶就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广袤的天空下,于宽阔的湖水上,欢呼雀跃,迎风招展,流成一曲江南水乡的歌子,走进一首唐诗宋词的意境,吟咏一段传诵千古的绝唱。

与周敦颐先生一样,我也是个爱莲人,和莲花也有过不少亲密接触,对她的情感和认识也走过了一段长长的路。

我出生在农历六月末,正值莲花争艳斗妍时。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和弟弟泥鳅一样地在池塘中游来游去。要么把鼻子钻到刚开放的莲花花瓣中,一个劲地猛嗅花的幽香;要么一猛子钻在水里,在荷杆荷叶间像鱼一样地游戏;要么折一枝荷叶当伞打,遮挡毒辣的阳光;再要么就把荷叶折成一个尖杆小帽子戴在头上,冒充一下“艺术家”。那时毕竟小,只知莲的白、莲的香、莲的美,如此而已。

外出求学后,我看到的莲花不仅是亭亭玉立、不蔓不枝的清丽容颜,更多的是她冰清玉洁、高风亮节的精神风采,对莲花也有新的认识。汉·乐府古辞《江南》盛开出一枝枝清新隽永的莲花,让人感觉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神清气爽。李商隐的《赠荷花》绽放的是一朵朵含蓄别致的莲花,诗人借荷花委婉含蓄表明自己的心曲,思想深邃,耐人寻味。王昌龄的《采莲曲》迎风摇曳一瓣瓣活泼生动的莲花。他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对比、反衬和烘托的手法,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出一点点高洁正直的莲花,为我们打开一幅有声有色的莲花长卷。从高低起落、风姿秀丽的画卷中,隐约可见的是一位志行高洁、注重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形象。那临水照花的万种风情,那芬芳高洁的可贵品质,每每都让我神往。特别是周敦颐《爱莲说》则万紫千红,怒放一片高洁坚贞的莲海。莲之高洁,莲之品性,无不让我等心动,继而心醉,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动和敬畏。

行走在濂溪之上,透过周敦颐的《爱莲说》看莲花,就有了非同一般的独特感悟。莲花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绰约风姿和迎酷夏骄阳盛开的精神,让她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叹,特别是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骨更让人们折服和崇拜。

风吹过,有疏雨洒落,带来盛夏里丝丝缕缕的清凉。眼前不断浮现、晃动、重叠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绰约莲姿,心里却一直在想,莲花与人生的关系。在时光深处的濂溪,莲花相伴晚风、笑对明月,默默开放,不在意有无人欣赏,也不与他花争短长,只是在属于她的季节散发脉脉清香,留下如诗绝唱。生活在喧嚣红尘中的我们,也要像出水莲花一样,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于一段孤寂的岁月中默守心志,在几度平凡的时光里奉献馨香。其实,我们的心不就是这样一朵开过一段岁月的莲花么?

临水人洁,近荷心香。由莲花联想到人生,更由“莲”之洁引申到心灵的纯洁高贵和做人的清正“廉洁”,继而成为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这或许就是《爱莲说》留给我们的警世恒言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濂溪书院爱莲亭里的木莲花,还是周敦颐故居爱莲湖上的白莲花,无论是《太极图说》里“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的哲学之莲,还是《爱莲说》中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的文学之莲,都让我流连忘返、浮想联翩。在濂溪,手抚一朵出尘如仙、飘逸隽永的莲花,深嗅她的清香。依稀间,一瓣瓣莲瓣渐渐幻化成濂溪先生的模样,猛然领悟,先生不就是时光长河中长开不败的莲花么?!这莲既有君子之高洁心性,亦有士者之清廉公正,更有圣儒之高风峻节。

周敦颐就是这样一朵君子莲。他认为,菊是花中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而莲则是花中君子,菊花表隐士,牡丹喻富贵和莲花称君子,三种花分别代表做人的三种境界,暗喻人生的三种价值追求。他的价值追求是要做君子。和隐士相比,他不避世,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和追求富贵者相比,他不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身处污世,一心只想做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高洁,超尘脱俗。

周敦颐还是这样一朵士者莲。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不染”、清净,周敦颐以儒解禅,对莲花的“不染”进行本体思考,让莲花连通儒佛两界,成为永开不败的品德之花、精神之花,而大放异彩、万古流芳。特别是莲花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心性更是赋予了其清正廉洁之秉性。周敦颐为官期间,不辞劳苦,四方巡行视察,亲自提点刑狱,勘正错案,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因办案公平,不畏权贵,深得民心而被百姓誉为清官。

周敦颐更是这样一朵圣儒莲。周敦颐晚年辞官归家,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他的住所四周塘泽相连,山清水秀。朵朵莲花,渲染昂首;片片莲花,孤傲超然。周敦颐喜爱荷花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风格,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表达中国文儒秉直不阿的性格,宁折不屈的骨气,使莲花成为士儒人格象征。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继承和弘扬孔孟的儒家思想,并拓展到一个新高度,成为一代圣儒典范。

走近濂溪,走向在历史文化长河里完美开放的三朵莲花。我在溪边洗了手,我的手沾染了濂溪的文采和理性,感觉整个人已从溪水中淌过。神奇的濂溪,得天地之精华,透岁月之清幽,让莲韵千年绝唱。伟大的濂溪先生,养君子之清莲,蕴理学之精要,让思想之莲、文化之莲和人性之莲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在濂溪,周敦颐无疑一溪碧流的源头,就是一条文化江河的源头,他从清亮平缓的濂溪出发,走向人文底蕴深厚的潇水,汇入湖湘文化浓郁的湘江,最后注入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而后,这一碧清流又与从庐山莲花峰脚下流出的濂溪在长江汇合,两条濂溪因周敦颐而跨时空对接、折叠,让阴阳交泰的岁月发出思想的最强音,为奔腾万里的长江闪耀文化的最亮色,从而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道统正脉”在湖南,“羽翼道统”是周敦颐。在湖湘文化历史上,周敦颐绝对能算是湖湘文化奠基人,是一位文化思想领路人。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唐以前基本上找不出明显而突出的儒家思想文化系统代表人物,直至周敦颐具有浓郁儒道思想合流的濂学的创立及其后湖湘学派的兴起,湖南才在中国正统主流文化中取得独具影响的一席之地,故有“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之说。周敦颐的哲学思想,经他的学生程颢、程颐继承发展,到朱熹集大成,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成为历宋元明清七百年不动摇的官方哲学,并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而他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醒世名言,则成为后世官宦士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在濂溪的时光河流之上,我看到文化、哲学和人性的三朵莲花开放成一段争妍斗艳、大放异彩的千年岁月,让我们观之目不暇接,闻之清芬四溢,品之绵软醇香,梦之醺然薄醉,沉醉不知归路。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徐辉

编辑:郑杰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855/98/144269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道县新闻网首页
|散文选登(三等奖):在濂溪,寻找三朵莲花") }else if($(e.target).hasClass("qq_share")){ shareTo("QQ","濂溪论道|散文选登(三等奖):在濂溪,寻找三朵莲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