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濂溪论道|散文选登(三等奖):濂溪水声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凌志 编辑:郑杰 2024-11-06 11:10:10
—分享—

濂溪水声

湖南永州·周凌志

濂溪,她映衬一位先生不同凡响的身影,耸立在人们仰望的高度,顺时顺势欣喜地感知一道光划破长空或是廉洁可以泊在心房可以触及的岁月。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清代著名学者王闿运撰书的悬挂于岳麓书院的这副对联,天下皆知。“濂溪一脉”在湖湘,在全国,在世界的地位溢于字里行间。富足的时光里,人们心中的信仰将濂溪的幻想与筹谋永恒的定格。

先生不朽的身影在时光中若隐若现地潜入濂溪,缠入濂溪,融入濂溪,从此留下体温、气息和风骨。濂溪更加幽深莫测,更加绝妙风光,濂溪水声最煽情,仿佛是奔赴一场文脉传承的盛宴。哪怕触碰它流淌洁白的浪花,沉着的潺湲,温柔的碧波,甚至是某一眼神的秋波,都会被她媚住,都会发育着诗的境界、不竭的韧力和宇宙的灵性。溪水流动的记忆只有远方,前行路上拓出一径甜美的情话。

濂溪是温柔清澈的,她生生不息的奋进,又义无反顾,且意义深远。正如先生的内心,有时需要静,有时又不可或缺生命的激情,能容得下朗朗乾坤和风光旖旎的万里江山。先生襟怀淡泊,操守慎严,平生酷爱莲花,曾经有过怎样的憧憬与期待?

面水而望而思,多少人能听懂水声深处,涌动的希望和梦想?多少人知道濂溪水声千百年来毫无怨言地抚润人类的幸福?濂溪柔情满怀,爱意明确的水声陪伴以此溪流命名的先生怀揣儒骨仙风,为荷而来,揉搓出至柔至刚的清廉,赶赴一场哲思的朝拜,不肯停歇。先生百炼千锤坚守的一方圣洁,澎湃着力量。

濂溪是一条掖在山间的丝巾,又仿佛是俏皮的眼睛,自由清亮通透。她宽窄随形,收放如意。这溪水,自然天真,她以卓越的生殖能力、哺育能力,让人拥有精神的疆域,哲学的思辨。在北宋之前是默默无闻的。自从北宋这位先生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开创,她便成了这位先生和一个学派的代称。

道山东南脚,有泉从修篁石隙间涌出,清泠可鉴,幽韵涵澹。它春不溢出,冬不枯涸,这便是“圣脉”清泉。岩壁有古石刻着方孝孺书的“圣脉”和周氏十三代孙书的“寻源”四字,清初许日让题诗:“山根活水静成渊,不作人间第二泉。一自派分伊洛去,千秋遗泽任留连。”这是濂水之源,这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水,捧饮清泉滋润的灵气,如同寻到了湖湘文化的源流,往心灵深处灌注了一泓圣灵赐予的智慧之泉。

有传曰:“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庐山境内莲花峰下,风景如画,有仙岩,有瀑布,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历史上大多数学者认为:先生的家乡道县故居前有一条小溪叫濂溪,后来先生归隐庐山,居前也有一条小溪,所以他也取名为“濂溪”。是“志乡关在目中”。是以家乡溪名自命之庐山居前小溪,是怀念故乡之意。

资料显示,道县现在被文人称为“濂溪”的小溪原来不是叫濂溪,而是叫“营水”或“营江”。《道州志》: “濂溪河,古称营水,发源于都笼岭东侧县月岩林场天岭冲东北……”。“濂”是个后造字,“濂”者廉也。在古籍里,“濂”字用来专门称谓先生和这一溪流。先生归隐庐山居住的地方是唐朝元结居住的地方,先生居前小溪,元结命名为“瀼溪”,“瀼”因元结而得之。先生作《瀼溪书堂》说:“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钦。……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先生在诗中明确地说明了庐山居前的小溪元结命名为“瀼溪”,现在改名为“濂溪”是为了“自箴”。他给庐山居前小溪取名“濂”,是规诫自己。先生一生以清廉自律,以名节自励,把小溪命名为“濂”,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因而, 道县的“濂溪”应该是沿用先生庐山居前的溪名,而不是朱熹的学生度正所说的“志乡关在目中”,这或许是一个千年之误说。

濂溪水很有教养。她的初心在于流动,她的使命在于奔赴。她以圣洁的光泽唱响动人的歌谣,无限耐心地建立思想的秘密和爱情,建立自己的快感和乐趣。这濂溪之水见过雨细如烟,见过云影和鸟鸣漫溢,见过翠鸟随风作秀,见过光阴的温度,见过祖先的脚印里沉静绚美其时。她洗过粗布衣,花棉袄,洗过农具和山歌,被清廉和理学之光养过。她被新气象聚集在呼吸里,无比幸福的情景闪进人们的眼帘。

这位先生,就是北宋理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

他原名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初五日,幼年天资聪慧,志趣高远。十五岁那年,由于父亲去世,随母投奔舅父郑向,受舅父教诲颇深,为后来成为哲学家和文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元公,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追封为汝南伯,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封为道国公。他被尊称为“理学派开山鼻祖”。称他开创的理学为濂溪学派,简称濂学。

相传,他少年时十分迷恋月岩风景,并在月岩读书悟道。当老师问同学们对月岩的感受时,他有板有眼地说,其一,往上看,当中顶虚,天外还有天;往洞外看,山外还有山;从洞中看,洞中还有洞。告诉我们:道理是无穷的,强中还有强中手,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必须谦虚谨慎,努力学习,否则就会落后。其二,从西洞往东洞走,可以看见头上的“月亮”由圆变缺;由东洞往西洞走,也是一样,告诉我们:盈则亏,亏则盈的哲理,处理人事关系必须注意适中。他智慧地回答颇得大家称赞。

水声潺潺,紧握书卷的少年,看到的就是溪水的清澈泊来的物事和一方风韵陶醉。

濂溪水以她动听的歌为赐,月岩以景观变化折射哲理,久久地萦绕于心头。濂溪水声与月岩独特的景观被他提炼爱的蜜语,自恋成蓬勃向上的思维动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探索宇宙、追求真理的道路。他进身仕途,则行儒家兼济天下之道,退归林溪,则学道家恬静自然之道。穿越一千多年的眺望,走进缕缕晨曦,走进一片云蒸霞蔚。其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天空。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以一己之力,“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开辟了宋明理学的先河,让后世之人得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

“圣人可学而至”。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他的理学思想,发端于对宇宙本原的深刻探索。《太极图说》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阐述了“太极”作为宇宙万物生成之根本的哲学观念。他继承《易经》和部分道家思想,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静一动,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又模仿“太极”而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一思想,不仅是对先秦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儒家“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诠释,为后世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强调“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一宇宙生成论,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他看来,人应当像天地万物一样,顺应自然,遵循内心的良知与道义,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他主张“至诚无息”,认为“诚”是圣人之道和人道之标准,促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的提升。他的“主静立人极”说,强调通过修养达到“无欲” 的“静”的状态,以回归“正仁义”。

心音如水,水润大千。暖心的濂溪水声有莲之韵,理学之思。她用以柔克刚的智慧,分解阻力。人们心领神会地与先生的哲思相融,他灯塔般明亮在现代文明的长空。

孟子有“夜气”之境,他以为一个人入夜最容易得气、入道、通神。在孟子看来,夜深人静之时,是一个人明心见性的最佳时机。濂溪启迪先生的是“莲韵”,人的心魂从来都需要自然界万物的滋养。倘若我们站于濂溪的荷池边,或立于“圣脉”井边,掬清泉水入口,聆听微风以爱的理由与濂溪水声亲切对话,就会感怀它浸染千年的“莲气”。倘若我们与濂溪先生一起打理他的爱莲,就会产生“莲思”,就能在欣赏莲花的同时,体会他光风霁月般的人品和深邃的理学思想。

人性之本能,是求得生存。

人性之人文,是活出精彩。

濂溪先生阔笑自语,风骨迎风站着!他不管面对什么,把自己站直,是一生的修为。

永州任职期间,他创作了《拙赋》。愿做一个为官清廉,为人自然,古拙,甚至自认迂腐的人。奉行和向往的是“上下安顺,风清弊绝”的和谐景象。《拙赋》论述了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做“巧”人,还是做“拙”人。他认为“拙政”的中心点是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人民,着眼人民,在国与民的关系上,要有民利才有国需,要以农业为根本。

宋熙宁四年(1071年)他在星子县任南康知军期间,在军衙东侧开挖一口池塘,种上荷花。此时,他已是暮年,又抱病在身。一日,他与妻子蒲氏见池塘绽开粉红的莲花和含苞待放的蓓蕾,亭亭玉立,显得清高而脱俗。想起故乡濂溪水灌溉的荷池,他对莲花身不由己的喜爱交给眼睛,又把触景生情地灵感交给文字,创作了千古名篇《爱莲说》。不日,由沈希颜书,钱拓刻石,竖立于莲池边。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爱莲用灵魂叙事,她美丽的呈现,收获人们的仰慕。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短短十二字,道尽了莲花的高洁与坚韧。在他看来,莲花虽生于污浊之中,却能保持自身的清白与纯净,这恰如君子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与原则,不为外物所动,不受外界污染。同样,理学思想也强调内心的纯净与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追求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在他的理学思想中,主张以“静”为美,认为君子的修养方式在于“主静”。他笔下的莲花,没有欲望,体现了“无欲则静”的境界。这种“静”不仅是对外界纷扰的屏蔽,更是内心修养的体现。他通过莲花来传达这种“静”的理念,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元儒王义山在《君子堂记》中阐释道:“莲有君子之道四焉:出淤泥而不染,一也;濯清涟而不妖,二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三也;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四也”。莲花的品性,于心中蓄一方明净,植一片清芬。

千百年来,《爱莲说》一直是金科玉律,人们把莲的品质作为君子的最高境界。在《爱莲说》中,他巧妙地运用莲花来比喻其理学思想。这与他理学思想中强调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理念相契合。他以莲明志,通过种植莲花、建立爱莲池等方式,将莲花的美好品质与理学思想相结合,传播给更多的人。

在荷池的温暖里,灵魂被滋养,浸润其中。人们感受到了“莲”语动人、“莲”姿俊美和理学的深邃。

濂溪因暗香而流响。

“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著名学者胡宏如是说。溪水处置了世间可以挪动的所有命运,唯有流动才能编织出崭新的摇篮,治愈了整个世界,也缝合了呻吟的夜晚。

今天,“濂溪光风”随着人类行进的足音伴奏,运作了很久,筹划了很久,让人们回到水的初心和使命。他对故乡的奇峰幽洞,云影天光,濂水中流,清泉莲池,松声竹韵有着绵绵无限眷念……濂溪水声用她涓涓的啼鸣,潺潺的微笑,让人们吸取水的能量,融入水的精神,领略理学之光,完成对宇宙的理解,完成新的意义和担当,抵达水的境界。她的延展性和包容性,她的刚柔相济的翅膀向人们涌来。

历史像濂溪水一样勇敢前行,漫过朝代的门槛。聆听温润的“廉风”修辞莲花的言语,凭借永不磨灭的信念拓展疆域,灌注警醒的力量。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打卡濂溪故里;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在《老步头》中写下“其中半是濂溪水,合我回思营道州”;苏轼写下“坐令此溪水,名与周子俱”;王阳明写下“一窍谁将浑沌妙,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原无极,总是心为明镜台”。这些意蕴深邃的诗情与濂溪水声相融,地文与人文完美组合,构成濂溪水声“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枯叶堕寒塘”的神奇魅力。

濂溪先生安于清高,不与淤泥纠缠不清。所到之处,士率其教,吏思其威,民怀其德,政绩卓著。他认为廉洁是保持内心平静和道德高尚的必要条件。他一生勤俭节约,淡泊名利。他崇尚节俭,虽为官多年,但家中并无余财,生活清贫而寒酸。他常将俸禄用于周济贫困的族人、朋友,或用于兴教办学。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告诫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够用即可;房舍能遮风雨即可。他倡导修身正己、淡泊名利、与人为善。

面对时间的检阅,濂溪水声涓涓不壅,不同流俗,承载濂溪先生的法度和重量,文化和文明,流淌一首不朽的颂歌。先生就是一面镜子。

时下,一些贪腐的事例触目惊心,麻木的人读不懂他纯净的思想。一些人贪念膨胀异化人性时,构建了自己的生存哲学,变得善于掩饰自己,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不明白光天化日之下他是谁?夜色茫茫中他又是谁?此时,不妨放慢脚步,让灵魂跟上脚步,听听潺潺的濂溪水声如何清醒地告诫人们叩问苍茫大地。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镜子,然而,照见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虔诚地揽镜自照,深思自省。不管你拥有一副怎样的嘴脸,也不管你把持一种怎样的心态,都可将阳光穿在身上,将仁慈捂在掌中。镜中的那个自己,应该敢于任事,坚持操守,刚毅有为,让自身的光亮以阳光的方式打开。或许人们就会把心灵的黑暗部分移走,还心灵一片光明;就会灵魂染香,把廉洁视为一种信仰,渡向从容之地;就会用廉洁滋养心田,懂深渊,懂敬畏,懂洁身自爱,有楚楚动人的人格魅力;就会拒绝诱惑,坚守底线,把濂溪水声读入内心,让清廉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阳光在路上,明天也是在路上,人们的意念和信仰就是被先哲的思想召引构建起来的。先哲用道德写一章人类春秋史;用智慧清醒地审视着万物的交替;用精神辽阔人们的心境。心明,有青天;心廉,能生威。历史是诗,带给人们别样的情衷和生命的体验,收获人之思,人之悟。溪水流淌出清澈的黎明,春天的花月,旺盛的世界。濂溪水声组建人们景仰的时空,人们会读到春天奏鸣的旷世情怀,会读懂那清澈动人的“莲”语。濂溪流淌着呐喊,给贪婪之人指出一条清明的出路。她的光芒将给世界注入新的动能,激励人们在新时代天时、地利、人和的奋进过程中,信心十足的赶考。

濂溪水声入心,先生那信步而至的清香,世人景仰千年。

心入濂溪水声,先生那以荷示廉的秉性溢漾得盈盈浓浓,养育着清廉世界。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凌志

编辑:郑杰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855/98/1442703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道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