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潇水扬波传古调,龙舟破浪谱新声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子荷 赖怡霏 邓杰莹 刘钊莹 编辑:吴冬梅 2025-07-06 09:59:57
—分享—

永州道县,潇水河畔,在这里,龙舟不仅是端午的民俗符号,更是滋养着地域精神的文化根脉。7月2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光影筑梦”实践团通过开展访谈和实地调研,与龙舟男队和女队的队长、教练及队员深度对话,开启了一段探寻非遗龙舟文化传承的特别之旅。

图片1_副本.png

(实践团采访黄龙一队队长兼教练唐雨)

一、同心同德 涓滴成河:庙墙下凝聚起团结魂

跟随北门村黄龙一队队长兼教练唐雨的脚步,实践团成员探访了古朴庄严的黄龙庙。依照北门习俗,每年端午龙舟下水前,村民们都会合力抬龙头、放鞭炮、敲锣打鼓,前往黄龙庙祭拜,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仪式中,村民各司其职:长者在前引路,青壮汉子肩扛龙头稳步前行。这种共同参与的祭祀传统,生动诠释了道县龙船文化中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扒龙船(划龙舟)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龙舟赛本身,更是为了展现我们各社区、各村落的精神风貌。”唐雨说。他认为,比起争得一个好名次,发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龙船精神才能更好地建构起道县人共同的精神谱系。在这里,龙舟赛早已超越竞技范畴,成为集体凝聚力的具象化表达。

图片2_副本.png

(实践团采访黄龙一队队员冯煜轩(左))

二、吃苦耐劳 拼搏奋进:浪花里长大的“00后”

“小时候趴在爷爷肩头看龙舟,现在轮到我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在湖南永州道县,17岁的冯煜轩已成为北门黄龙队的主力队员。这个在龙舟号子声中长大的少年,自2023年正式执桨以来,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完成了从替补到主力的蜕变。“冇(不)怕输,一群人一条心。”去年比赛失利后,他与队员决心今年提前三个月开始备战。在训练基地,他们通过特制的划船模拟器进行针对性训练,反复调整划桨节奏,强化爆发力和团队凝聚力。晒伤的皮肤、磨破的手掌、浸透汗水的训练服,见证着这位少年的成长。“真正的龙舟精神,在于每一次跌倒后都能重新出发。”这位“00后”少年也用行动向我们证明:龙舟精神,就是永不言弃的传承力量。

图片3_副本.png

(实践团采访女子龙舟队教练陈文林)

三、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龙船上也有新颜色

“道州女崽爱龙船,爱入心底爱入骨;岸上娇娃喊破嗓,水里婆娘不服输。”两年前,一支女子龙舟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一手组建起这支龙舟队的教练陈文林。陈文林面带骄傲地说,虽然是刚成立不久的新生力量,却已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二十余名队员,成为道县龙舟文化的一抹“新颜色”。陈文林的愿景还不止于此。“龙舟,应该成为道县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包容与魅力。”他计划未来开放招募道县及周边地区的女性龙舟爱好者,推动更多村落成立女子队,并筹划“女子龙舟杯”赛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把龙舟文化传下去,更要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女子龙舟队掌舵人黄春梅也表达了自己的期许。

从庙墙下集体祭拜的身影,到训练场上少年拼搏的汗水;从男子龙舟队传承千年的奋勇争先,到女子龙舟队打破界限的创新突破,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拼搏奋进、开放包容,这些精神特质已深深融入龙舟运动的血脉,成为道县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

道州龙舟,早已超越端午节的竞技活动,正以生动实践诠释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成为道县一张日益闪亮的文化名片,承载着传统,也驶向未来。这份源于集体、归于传承、勇于创新的龙舟精神,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凝聚乡土情感的纽带、激励青年成长的力量、推动文化传承的火种,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潇水河畔,舟楫泛波,且看道州人民龙舟破浪,续写新章。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子荷 赖怡霏 邓杰莹 刘钊莹

编辑:吴冬梅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941/98/151033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道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