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州龙船不仅赛速度,更有精美的制作工艺可观。道州龙船龙头雕刻精美,其造型都由“龙生庙、庙生龙”演绎而来,不同颜色,造型的龙头代表不同的社区、村落。龙头分龙、虎、凤、麒麟四大类。然后再按漆色分类,由此又分十三种,即龙头型分为金龙、黄龙、青龙、白龙、红龙(包括赤龙)、乌龙六种;虎头型分金虎、黄虎、红虎、黑虎、白虎五种;金凤型一种;麒麟型一种。工艺造型上,根据各村族姓祭祀庙宇供奉的神龙(神灵),演变成各类龙、虎、凤、麒麟等造型,代代相传。
在唐朝有一种传说,道州之地虽山川秀丽,却藏着一桩揪心的苦楚。道州土地所产之民,有个别人身形矮小,他们能说会道,灵活乖巧,可这独特之处,却成了灾祸根源。朝廷有令,每年道州需挑选精壮矮男,作为“矮奴”(也称侏儒)进献。每到贡期,道州城内总有一片哭声,被选中的矮男被迫骨肉分离、背井离乡、生死未知。百姓们在惶恐与悲痛中艰难度日,对这残酷的进贡政策敢怒而不敢言。
元结,这位心怀苍生的刺史到任道州后,目睹这人间惨状,痛心疾首。他深知这 “矮奴” 进贡,既将良民视为贱物,又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于是,元结不顾仕途风险,毅然提笔上书朝廷。他言辞恳切,痛陈利弊,恳请废除这毫无人道的进贡政策。
奏折呈上,朝廷震动。好在当朝皇帝心怀仁慈,被元结的赤诚与道州百姓的悲惨遭遇所触动,最终恩准了元结的请求。诏书传至道州,百姓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多年的苦难,终于在这一刻画上句号。
为了感恩元结的挺身而出和皇帝的浩荡皇恩,道州百姓聚在一起商议,决定在北门村修建一座庙宇。他们精心选址,日夜赶工,一座庄严的黄龙庙拔地而起。庙中从左至右依次供奉着黄龙娘娘代宗皇后、黄龙公公唐代宗李豫、刺堂(山)公公元结。黄龙头神态威武,龙头向上仰视,眼睛向外突出呈竖立状态如虾眼,龙须板胡青蓝长而下垂,龙鼻居中,龙脖平坦润滑,嘴角上扬、嘴皮纹络圆滑,龙鳞金光闪闪。其中,代表皇帝的抿嘴黄龙头,被塑造得温文尔雅,尽显皇恩的宽厚仁慈。
此后,每年端午龙船下水前,“北门九井七贤坊”的北门、寇公社区、乌家山、冯家、东洲山和樟武坊、小河边等村的村民,都会怀着虔诚之心,抬着龙头,一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前往黄龙庙祭拜。拜会姓氏最早的有七姓:李、林、曹、丁、冯、尹、吴,后加入了杨、蒋两姓。他们在庙中上香祈福,感恩当年的救命之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这一传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诉说着道州百姓对恩人的铭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县打造黄龙队的村和社区很多。营江街道双桥村黄龙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到民国期间由于战乱龙船搁置了。2006年由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和年轻人作头,重新打造了两艘龙船,期间陆续打造了六艘龙船,2006年进入全县龙船赛前十名。营江街道双桥村黄龙三队在道县2024年端午节“农商银行”杯国家非遗龙船赛中获得第八名。
富塘街道大福社区(原曹家村)曹氏先人从江西迁入道州,居住在江西会馆,加入了“九井七贤坊”的龙船队伍,曹氏历史以来有龙船屋在江西会馆。2020年5月,曹氏家族组建大福社区曹家青年组龙船队,龙头采用黄龙龙头。2023年第一次参加龙船赛。
白马渡镇建新村小河边黄龙龙舟队成立于2018年,龙舟队本着重在参与、友谊第一的原则,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道州传统文化,在2018年道州赛事中荣获第七名。樟武坊村龙舟黄龙一队成立于2013年,曾经在2013年荣获全县龙舟大赛第十名,2014年荣获全县龙舟大赛第一名。樟武坊村龙舟黄龙二队成立于2013年,曾经在2016年荣获全县龙舟大赛第七名,2018年荣获全县龙舟大赛第三名。
寇公楼社区龙船队,原始于城关、次山街(北门龙船队)。端午节划龙舟,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兴盛历史。凡是打新龙船,附近村队互相祝贺办酒席、赠送龙头,好不热闹,掌龙头者三亲六眷放鞭炮、挑担子前来祝贺。掌龙头者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名声。由于历史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古老的龙舟竞赛得以传承。2001年群众自发地筹资筹款,打造了寇公楼社区黄龙一队龙船,黄龙二队龙船,其黄龙头由北门村赠送。每年端午节比赛参赛人员60余人,参赛者热爱龙舟竞赛,遵纪守法,团结奋进,发扬文明作战精神。
此外,全县还有梅花镇车头村黄龙船队、寇公社区黄龙队、冯家社区黄龙队、双塘村黄龙队、白泥塘村黄龙队、北门黄龙队、乌家山社区黄龙队、东洲社区黄龙队,等等。其中东门街道北门黄龙一队在2019年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中获得第四名,在2023年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中获得第三名,在2024年端午节“农商银行”杯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中获得第四名。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周镜忠 何云飞 陈波 道县摄协
编辑:义婷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949/50/1496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