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道县首批秋冬播蔬菜迎来了收获季,开始批量上市。这些新鲜优质的蔬菜,正带着露珠与泥土的芬芳,每天源源不断地“走”上粤港澳市民的餐桌。
在道县濂溪大洞万亩供粤港澳蔬菜基地,青翠欲滴的菜苗整齐排列,长势旺盛,菜农们正穿梭在田埂间忙着采摘鲜嫩的油菜苔和菜心。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在几个月前,还是一片金灿灿的稻浪。这种“稻蔬”轮作的种植体系,让土地在这里几乎没有“空档期”,就像一条高效运转的生产线,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被精准地安排了“工作日程”。
“现在刚开始上市,每天能走20多吨,过段时间量会更大,高峰期每天会有40到50多吨。通过这种精细化的茬口安排,我们基本可以实现全年生产,效益比单一种植模式高出很多。”湖南原地正禾农场负责人黄日忠说道。
“精细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换茬种植,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农业交响乐”。什么时候播种水稻,什么时候收割,紧接着种植哪种生长周期匹配的蔬菜,都需要科学的计算和规划。这种“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土地的产出潜能,让单位面积的土地效益实现了最大化。从前“一季饱,两季忙,三季闲”的传统农耕节奏,被全年无休、季季丰收的新图景所取代。
“采用“稻蔬轮作”,夏天种水稻,秋冬种植蔬菜。这样土地不用闲着,利用率高了,收入自然也增加了。而且,种过水稻的田,土质会更好,种出来的蔬菜病虫害少,品质更好更优。”湖南原地正禾农场负责人黄日忠说道。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轮作,从靠天吃饭到科学规划,这片田野的“华丽转身”,正是道县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据统计,该基地年产蔬菜8000吨,水稻1200吨,成功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这条高效的“稻蔬轮作”生产线,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菜篮子”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尹俊和
编辑:义婷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954/64/1536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