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濂溪论道|散文选登(二等奖):濂溪淙淙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范亚湘 编辑:何化继 2024-11-05 22:00:11
—分享—

濂溪淙淙

湖南长沙·范亚湘

秋日的濂溪明净、澄澈。

如茵的水草随着汩汩溪流而律动,像曼妙的杨柳,依依袅袅、娇柔旖旎。水草之间,不时有灰黑或青黛的小鱼出没,鼓出的两只小眼睛警惕地盯着前方,时急游急蹿,时悠闲淡然。若是听到声响或是见到有人走近,倏地一转身就钻进了繁密的水草丛中,同时,水面也会因为水草的搅动而泛起一片涟漪,碧水微澜,水趣盎然。

溪水旁有几株遮天蔽日的樟树,粗大的树根裸露在外面,相互盘错。笔直的树干苍劲挺拔,茂盛的树叶郁郁葱葱,轻风吹过,发出一阵簌簌的声响。有几个老人面朝溪水坐在树根上,见有陌生人来,漫不经心地转过头来打量一番,片刻,又将目光转向远方的那一片开阔的田野,安逸地享受着风的清凉。

不知道会不会因为熙熙攘攘的人流而打破濂溪故里的宁静?或许根本就不应该来这里,即使是怀揣一颗虔诚的心来寻觅那位才望高雅之鸿儒的踪迹,可仍是令人深感不安,生怕趵趵的脚步声和人群的轰嚷打搅了儒雅、恬静的濂溪。

发源于都庞岭东侧的濂溪古称营水,即使水量小、河道浅,可淙淙溪水常年不断。因周敦颐的故居位于道州(道县)营道濂溪,故而,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他所创立的学说也被称为“濂学”。

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一位信古好义、囊锥露颖的少年深情地注视了一眼屋前那口池塘中才露出尖尖角的小荷,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濂溪,开始了他在外歠菽饮水式的求知、著书和讲学生涯。这位翩翩少年就是后来成为宋朝理学和湘学开山鼻祖,亦是将世界本源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知道周敦颐,大多是因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中读过他的佳作《爱莲说》。

在湖湘大地上,曾经成就了无数仁人壮士,然而,能被称为“圣人”的唯有周敦颐。周敦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正是因为他开创的濂学给儒学重新注入了活力,使得儒学得以继续指引文明历程。同时,周敦颐开创了一个思想可以自我更新、文明可以复兴再造的模式,这是历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最好佐证!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颐出生在道县濂溪旁的楼田堡,其父周辅成曾做过桂岭县(今兴安县)令。梁绍辉《周敦颐评传》说:“生于湖南边陲之地,学不由名师,官不过知府,著作字不满三千,所在又多边远障塞之处……”一辈子没遇到过什么奇缘,没经历过什么惊涛骇浪,也没有生活在历史的重要拐点上,可是,为何偏偏就是一生平淡无奇的周敦颐,成了继孔孟之后的圣人?

《资治通鉴》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说文》曰:“圣者,通也。”只有当一个人的聪明达到了又深又通的程度,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巨大的光亮,这个人才能叫作圣人。圣人不但人品纯粹, 而且还拥有指导人们生活的睿智、思想,即“道”。

屈原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历史上,称得上贤人的人非常多,但“传道”的圣人却不多,掰开指头可以数得清。若是从盘古开天地算起,伏羲画八卦、造书契,是第一位圣人;炎帝神农氏种植五谷,是圣人;黄帝造衣裳,有多种发明,是圣人……往后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再往后1000多年至北宋才出现周敦颐。因而,从伏羲算起,周敦颐是第13位圣人,从孔子算起则是第3位圣人,是孔孟之后的第一位圣人。

“光风霁月”这个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的成语自宋以来一直在人间流传。原来,这是宋代词人黄庭坚为周敦颐量身而写,他在其《豫章集·濂溪诗序》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舂陵”是秦汉时期道县的称谓,茂叔是周敦颐的字。

凭什么说“周茂叔”的人品就像雨过天晴时万物那样清澈、洁净?

15岁那年,因为父亲故世,周敦颐只好随着母亲投奔担任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向,并跟随郑向研习儒家之道。郑向十分器重这个聪慧的外甥,按照惯例,在朝官员可以举荐一名后人出来做官,郑向便将这个荫补入仕的名额给了周敦颐,20岁那年,周敦颐就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

4年后,周敦颐调任江西分宁县(今贵溪县)主簿,《宋史·周敦颐传》说,其时,分宁县有一桩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审理得清清楚楚。人们吃惊地说:“老吏不如也!”因这次审理有功,周敦颐升任福建南安军司理曹参军。在南安,有个囚犯因为开罪了一位官场显赫人物而等待判决,这个倒霉的囚犯遇到的主审官王姓转运使是一个爱献媚的人,意欲判这个囚犯极刑,以此讨好上峰。周敦颐和王姓转运使争辩,王姓转运使哪里就听得进去?温文敦厚的周敦颐勃然大怒,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周敦颐扔下象征官吏的笏板拂袖而去,这下把王姓转运使惊得目瞪口呆,那个囚犯也因此保住了身家性命。

周敦颐为保住一个素昧平生的囚犯性命连官都可以不要,足见他的耿介、狂狷!颇有一些屈原“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的正直不阿,廉洁自持之气度。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周敦颐没有赶上历史的大风大浪,可是在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不少小波小浪,并可从这些小波小浪里窥见周敦颐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

35岁时,周敦颐在南昌出任知县,一天,他突然昏厥了过去。亲朋好友都以为他“过世”了,前来料理后事。就在整理“遗物”时,人们“视其家”,发现周敦颐“留下”的“服御之物,只做一筐,钱不满百”。对此,黄庭坚的评价曰:“闻茂叔之风犹足律贪。”

做官做到这个份上,不觉得苦吗?周敦颐不但不觉得苦,反而还做得顺顺当当,乐此不疲。

49岁那年,周敦颐出任永州通判。这离故乡很近了,七大姑八大姨听闻,纷纷前来找他办事。有的人自己廉洁,但是亲戚朋友所求帮忙之事却躲不过去,可周敦颐不是的,他是“黑脸包公”,一律回绝。找的人多了,周敦颐也烦,就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的诗交给其侄儿,并嘱咐侄儿好好地在家族中传阅。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老子”生下来就是这副德行,官场这么多年也没改变我的行为方式,想让我这个“儒酸”屈服根本就不可能!向来儒雅的周敦颐将粗鄙的“老子”二字写进诗文还是第一次,这说明早对众多族人前来找他办事烦不胜烦!不过,还没完,周敦颐接下来写道:“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用现在的话说,大不了我这个“儒酸”不去饮什么高档酒,难道吃点乡里土菜有什么不好?但是,多少大小事情压在我身上都不觉得劳累、繁琐,为什么?就因为“官清赢得梦魂安”!

后来,周敦颐出任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刑狱,主管法令,这差不多相当于广东省二把手的样子。岭南地区瘴疠之气严重, 也就因为周敦颐“太过玩命”,不幸染上了瘴疠之病,只好告病回到庐山脚下的濂溪书院休养。在那里,周敦颐种莲花,读书、做学问,过着圣贤般悠然的生活。遗憾的是,两年后,57岁的周敦颐病故了,临死前,他写了一首诗:“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尔雅淡然、雅人清致的周敦颐如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莲花,白水鉴心、皎洁无瑕。

周敦颐曾撰写了一篇《拙赋》,加上序只有66个字:“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在《拙赋》里,周敦颐所指的巧,是其虚伪、不诚实的一面;所指的拙,则是真诚谦虚、实事求是的一面。周敦颐的一生,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真的如《拙赋》里写的那样,以“拙”为荣,以“巧”为耻!

作为一代大儒,周敦颐所开创的濂学对儒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盛行不衰。周敦颐年轻时就“行义名称,有闻于时”。宋刻版度正撰《濂溪先生年谱》载,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20岁刚过的周敦颐在润州(今镇江)母亲墓庐“丁忧守制”,大于周敦颐28岁的范仲淹等一些当朝名士都前去交流学问,为此,范仲淹还填了一首《苏幕遮·碧云天》:“暗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周敦颐素来惜墨,仅仅凭《太极图说》《通书》和20多首诗,外加几篇散文总计3000来字,开创了濂学,并被称为“自孔孟之后第一人”。周敦颐《太极图说》应该叫作“无极图说”,因为其重点是在“无极”上,虽然是沿着《易经》说下来的,但是“无极而太极”,周敦颐对儒学的贡献主要就是在这个“无极”上。

《太极图说》200多字,第一句话说:“无极而太极。”周敦颐这里是说了两个概念,一个“而”字把这两个概念连接了起来,可以说,就因为这一句话,使得周敦颐成了宋朝理学和湘学的开山鼻祖!“无极而太极”最为关键的其实就一个字“而”,无极可以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太极可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存在,这两个概念的中间是一个“而即若”的关系,无极本身就是无极,太极本身就是太极,但是无极也是太极,太极又是无极。两者之间是一回事,但还要分开说,分开说还要知道是一回事,这是一个哲学上的抽象思辨,就因为一个“而”字有了哲学上的重大突破。以致豪放派词人苏轼、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等大雅君子都自诩为周敦颐之弟子,苏轼更是诗赞周敦颐云:“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

周敦颐《通书·文辞》曰:“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而“文以载道”不仅深刻感导了两宋以后的历代士人,哪怕就是在今天,文人墨客们依旧没有逃脱这一作文的使命!

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合川)解职回到汴京(今开封),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当即,王安石便邀年长四岁的周敦颐到驿馆一道切磋学问,“语连日夜”。两人到底探讨了什么?宋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遗事》引用程颢的话说:“茂叔闻道甚早。王荆公……已号称通儒。茂叔遇之,与语连日夜。荆公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后来,“已号称通儒”的王安石在其《原教》一文里说:“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此吾所以异于韩子……”足见,以“新学”著称的王安石莫不受到“茂叔”思想的陶染,以致王安石、曾巩两位“唐宋八大家”每每讨论学问,“或有疑而未决,必曰:‘姑置是,待他日茂叔来订之。’”

屈原曰:“圣人不凝滞于物。”周敦颐的学问不仅善“变”,还善“通”。他从孔孟出发,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并作出了新的论断。他倡导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儒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湘宋朝理学反复讨论、发挥,构成了宋朝理学范畴体系的核心。

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曾巩等,这些北宋权重望崇的第一流人物,面对时代亟需重建的一套安稳人心的思想体系,苦思冥想,殚精竭虑,各自作出了探索。然而,恰恰却是官职最为卑微的周敦颐,极力地完成了这项壮举,赋予了儒学“第二次生命”。

殚见洽闻,高山景行,周敦颐不是圣人谁是圣人?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归隐庐山莲花峰下的周敦颐看到溪流两旁的景致如同家乡一样秀美,便将书堂旁的溪水命名为“濂溪”。惊才风逸、舂容大雅的周敦颐常常会坐在亲手挖的莲池畔,边欣赏清幽玉洁的莲花,边思念故乡那潺潺的濂溪……能在远离尘嚣、清浅幽渺的溪水旁专心修道研学,矢志不渝地追逐内心的静谧和清澄,着实让人钦慕、景从。好友赵清献为此写下《题周茂叔濂溪书堂》云:“饮啜其乐真,静正于俗迈。主人心渊然,澄澈一内外。”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说,君子作为政治责任和道德人格兼修的代表,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也是周敦颐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哪怕这个时候周敦颐已是饘粥不给,但他仍以品节自砥砺,不慕钱财,潜心学问,秉持“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就在濂溪故里那垄绿油油的秧苗之中,有一口不大的荷塘。那时,年幼的周敦颐曾经在这个池塘亲植莲藕,每到夏秋,灼灼荷花随风飘逸,清香袭人。我到濂溪故里已近中秋,荷塘里依然可见出水芙蓉,嫩蕊凝珠、玉洁冰清。伫立在荷塘边,仿若看到一位双瞳剪水、博学多才的少年正负笈其间参经悟道,他时而雍容雅步地踱来踱去,时而驻足凝视亭亭净植的莲花,轻声细语地自问道:“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淙淙濂溪从深涧迸出,涓流成河,济潇湘、越洞庭,汇长江、入汪洋。源清流清,濂溪一路喷珠泻玉,润泽世间……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范亚湘

编辑:何化继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855/97/144257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道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