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先生的“三面”之交
江西九江·干婧
第一面:与君初见,出淤泥而不染
少年时了解先生,皆从《爱莲说》开始。
初学古文在之乎者也都略显吃力的年代,因为接触古文较晚,很多觉得晦涩难懂十分绕口。先生的《爱莲说》犹如一场甘霖,让初学者觉得朗朗上口,意思简单明了十分好记,这对幼时的我来说简直是惊喜若狂。且予本就喜爱盛夏的莲花和池塘,尤其先生把莲花君子形象剖析得如此精妙绝伦,自然觉得这是篇难得的好文章。
时间是一个轮回,吃过的亏自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吃。当我早早准备领着孩子踏入古文的天地时,第一篇便是选择了《爱莲说》。作为濂溪人,先生纪念馆边上的村子里五六岁的孩子多能一字不差的背诵,作为九江人,陪着孩子一起温读先生的这篇千古名篇也是再合适不过了。听着耳边童音阵阵,又跟着进入到了爱莲的精神世界,也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古人爱以物喻事喻人,亦有人说各花入各眼。幼时只觉得先生写莲写出了精髓,写出了气魄,写出了理想。然等自己长大后再看,方明白先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品性,才会看莲是廉,看莲爱廉,看莲敬廉。
第一面,处于看山是山的懵懂无知。
第二面:醍醐灌顶,无极而太极
与先生的第二面颇有些巧合却也有点命中注定的意思,因缘际会结交了刘堂鑫老先生,更是有幸听了他好一阵子的课。周敦颐与九江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缘,刘老先生以庐山国学作为开端,自然也是要带着我们讲一讲周敦颐的故事和他的思想。
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原先从课本上看到这句话也只是粗浅的记忆,这次则是定下心认认真真听了不少,甚至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
与广为流传的朱氏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不同,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可以说更为开阔和包容。他将老子的“无极”概念与《易传》的“太极”概念合并,创造了“无极而太极”这一说法,也表明了万物皆有起源这个概念。且先生曰“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认为人是天地之灵秀,以诚立人。孔孟儒家给了人以“仁”的结果,周先生则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要“仁”的原因。或许我们现在看来凡事求因问果很是平常,然这是距今一千多年的北宋时期,这是人类在不断自我探索后勇于向内心世界做的一次次冒险和试探,也是中国哲学历史上灿烂而永恒的一瞬间。
现在普遍认为,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本质上延续儒家,且崇尚自我改正从心出发,逐渐达到“至诚专一”的境界。再将个人境界作用于整个社会或国家,形成“道德教化”的良心循环结果。这也让我想到了当年辜鸿铭老先生那篇著名的演讲稿《中国人的精神》,里面就提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种东西,一种其他民族没有的气质,那就是“温良”。这既不是温柔也不完全是善良,更像是流传千年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周先生在其中可以说得上是承上启下之功。不仅有效传承了孔孟之道,也为将来的知行合一开了个前途坦荡的起点。
有趣的是先生对待万物的态度也很有意思。有个小故事讲的是周敦颐家院子里的杂草长满了之后也不除去,人家问他为什么不去除一除杂草,周敦颐回答说:“如自家意思一般。”细细品来,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这些惊艳著作,也与他这般做事有关。巧的是国人似乎都有点这个态度,既有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亦有人定胜天的魄力,是一种矛盾又和谐的内心世界,可能这也是国人做事讲究有底线的由来,也是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
第二面,有了看山不是山的感慨!
第三面:余音绕梁,上下安顺,风清弊绝
自来到濂溪工作,又与先生见上了“第三面”。彼时区政协正在加紧筹备编辑印制《周敦颐集译注》一书(后又接连出版了《周子遗芳集译注》《九江濂溪书院》成为系列书籍),再次翻阅先生著作,看到了很不一样的一篇《拙赋》。
《拙赋》作于永州任上,全篇只有40字,加上序25字,总共65字,甚至比不上一首长诗,可谓是超级短文了。但就是这篇超级短文,却诠释了周敦颐为官从政的廉洁理念。这篇文章写于周敦颐调永州任知州后不久,人回老家,自然亲友也莫感光荣。但周先生所思所虑因此而来,既不能因为亲戚坏了规矩,更不能徇私枉法对不起老百姓,故写下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以明心意。然亲友初闻此诗只觉此人不通人情不顾亲情,尤其是“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一句被人说道过于冷硬。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也不知先生心情如何,但先生随后写下了这篇《拙赋》表明自己初心不改,只为呼应一句“官清赢得梦魂安”便可知,先生拥有一颗无比坚定且有大爱的心。
先生向往的不过是“上下安顺,风清弊绝”的和谐景象,这本是老百姓皆向往的日子,为何到了亲友这里就变成了不通人情。除了与宋朝当时的官场风气有关外,或许也有事到人头心意改的传统印象。直到自己走进了行政系统,才明白先生的坚持是多么不易。
国人讲究“人情”二字,然而官场要想风清气正偏偏就要杜绝人情。人情犹如万根针般,会扎的人满身是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一点小事可能就是徇私枉法的开端。想要做到两袖清风,面对亲戚朋友可能都需要一点“钝感”,这也是先生说的“拙者”。“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就是先生最想说的话,官场风气清正了,各种弊端才能得到抑制、减少。这与先生说的“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意思相通。通过不断的修心改正,成为一个风光霁月之人,再通过个人品德的提高影响一方,最后通过千千万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影响整个国家。自此,周敦颐的品行、思想、为官之道得到了统一。
与先生三次相见,每一面都了解到不一样的周敦颐,每一面后,都了解到他一直都是那个周先生。或许只有历尽沧桑而不改的先生,才能淡然地说出我初听到的那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而今众矣!
第三面,是看山依然是山的气定神闲……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干婧
编辑:郑杰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855/98/1442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