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场舞的旋律与夜市的烟火气成为多数城市夜晚的背景音时,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潇水河畔正流淌着一曲静谧而鲜活的非遗长歌。7月5日傍晚,湖南师范大学“光影筑梦”实践团原计划探访道县夜间文体活动,却被潇水河畔的笑声和喊声吸引,夕阳西下,数艘龙船正以划破暮色的气势,在浪花与呐喊中续写着千年民俗的当代注脚。实践团迅速调整计划,记录下这别开生面的一幕。
当实践团走近码头,准备划船的居民了解实践团来意后盛情邀请实践团成员上船体验。“我们日常划的是训练船,区别传统但服务传统,这是一项养身养心养性的活动。”热爱民俗的美术老师周诗盛向实践团介绍到。船桨划破水面,涟漪荡漾开去,实践团成员在居民的热情指导下,亲身体验了这一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金光闪闪,与龙船的鲜艳色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民俗剪影。
“道州龙船习俗”历史悠久,起源于迎舜帝,成型于宋代,流传于明清,鼎盛于当代,既是为祭祀诗人屈原,也是为纪念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2021年,道州龙船习俗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道县晚上的文体活动很丰富,跳广场舞的、打太极的都有,还有扒龙船(划龙舟)的,都是为了锻炼身体。”正在西洲公园散步的邓青才笑道,对于他来说,夜间划船并不是什么稀奇现象,这项民俗活动早已将非遗传承和居民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
实践团队发现,道县居民的夜间活动呈现出多元融合:西洲公园内,儿童游乐设施丰富,到处欢声笑语;周敦颐广场上,广场舞队伍随音乐摇摆;河畔,“扒哈!哦吼!”的号子声时隐时现;“道县龙船文化历史悠久,是地方特殊标志,也是道县的一张宣传名片。”街舞爱好者洋毛(化名)说到,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文化的敬仰。在道县,无论是传统龙船的激情澎湃,还是现代街舞的动感节奏,都是这片土地上居民热爱生活的生动体现。
当最后一艘龙船靠岸,潇水河重归宁静,实践团队的心中却泛起涟漪。这场月下桨声,没有竞渡的轰鸣,却以最本真的方式诠释着非遗的魅力——它不必是盛大的表演,而可以是村民饭后的一次闲适划行,是广场舞音乐与桨声的和鸣,是传统与现代在烟火气中的自然交融。而真正的文化传承也不仅仅在于宏大的庆典和展示,更在于这些日常而平凡的时刻,当古老的文化习俗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便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赖怡霏 张子荷 王莺霏 邓杰莹
编辑:义婷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941/99/1510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