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洪江:周敦颐与“拙”:千年道统中的精神坐标

来源:道州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洪江 编辑:义婷 2025-08-05 15:48:38
—分享—

北宋永州通判厅后的拙堂,青石斑驳中镌刻着六十六字箴言:“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上安下顺,风清弊绝。”这方始建于庆历六年的石碑,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字迹却愈发清晰,仿佛时光特意为周敦颐的“拙”学留下注脚。当我们在数字时代重读《拙赋》,会发现这位理学开山者构建的,不仅是个体修身的道德范式,更是一个民族应对时代变迁的精神密码。

陈洪江:周敦颐与“拙”:千年道统中的精神坐标1_副本.png

拙之本体:理学体系中的道德基因

在周敦颐构建的理学宇宙中,“拙”是连接天人的精神脐带。《太极图说》以“无极而太极”的玄思开篇,最终落脚于“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修身法则。这种哲学思辨在《拙赋》中转化为具象的道德判断:“巧者贼,拙者德”的断言,实则是将“诚”的宇宙法则转化为人间准则。当他说“天下拙,刑政彻”时,其背后是“主静立人极”的理学逻辑——唯有摒弃机巧之心,方能实现“上安下顺”的治世理想。

陈洪江:周敦颐与“拙”:千年道统中的精神坐标2_副本.png

这种思想与《尚书》“直而温,宽而栗”的古训形成跨时空对话。周敦颐在《通书·圣学》中明确指出:“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他将“拙”视为“无欲”的外化表现,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不在于外在的机巧应对,而在于内心的至诚无伪。这种思想在其《题春晚》诗中化为具象:“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诗中柴门、昏鸦、樵渔等意象,共同构筑起一个摒弃机巧的诗意空间。

陈洪江:周敦颐与“拙”:千年道统中的精神坐标3_副本.png

拙之实践:地方治理中的清廉范式

周敦颐的仕宦生涯堪称“拙”政的活态标本。任合州判官时,面对“郡守与令长不通一语”的积弊,他以“拙”破局——不谙官场潜规则,却以“公于己者公于人”的准则推行教化。在永州通判任上,他主持修建濂溪书院,将理学思想融入地方治理,这种不事张扬的教育实践,恰是“拙者默”的生动诠释。其《任所寄乡关故旧》诗中“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自白,正是通过摒弃机巧之心,在繁杂政务中保持内心澄明的真实写照。

具体政务处理中,周敦颐的“拙”政更显智慧。任邵州知州期间,当地豪强勾结官府垄断盐利,他拒绝巧言媚上的解决方案,坚持“按法惩恶”,虽遭诽谤仍不改其志。这种“拙者德”的实践,在《拙赋》中升华为政治哲学:“刑政虽疾而不严”,主张以道德自律替代权谋之术。其学生程颢记载,周敦颐临终前“家无余财,惟藏书数箧”,这种物质上的清贫,恰是精神上“拙”政的物化证明。

陈洪江:周敦颐与“拙”:千年道统中的精神坐标4_副本.png

拙之诗性:文学意象中的精神图谱

周敦颐的诗作是其“拙”思想的文学化表达。《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喻,实则是“拙者德”的植物学隐喻。诗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描写,与其《通书·圣学》中“一为要”的修身准则形成互文,将“拙”的道德追求转化为可视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建构在《石塘桥晚钓》中延续:“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钓鱼船上睡,江水不流鱼。”通过“睡”“不流”等静态意象,构建出远离机巧的诗意空间。

在《夜雨书窗》中,“秋风拂尽热,半夜雨淋漓。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的描写,将自然声响转化为精神安顿的媒介。这种对“拙”生活的向往,与其《通书·文辞》中“文所以载道也”的观点一脉相承——文学不是机巧的炫技,而是道德精神的载体。其诗作中反复出现的“归”“隐”“拙”等意象,构成独特的“拙”诗学体系,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隐逸诗学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陈洪江:周敦颐与“拙”:千年道统中的精神坐标5_副本.png

拙之传承: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共振

周敦颐的“拙”思想在后世引发持久回响。南宋胡寅任永州知州时,重刻《拙赋》并赋诗:“政拙催科永陵守,实赖贤僚相可否”,将“拙”政理念融入税收实践。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周敦颐“巧者贼”的论断形成思想呼应。清代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实则是“拙”智慧在世俗层面的变形表达。

这种精神传承在当代依然焕发生机。右玉县12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植树造林,与周敦颐“拙者逸”的理念一脉相承;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奉献精神,正是“拙者德”的现代演绎。2024年《人民日报》刊文《以“拙”求进》,将周敦颐的“拙”思想与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彰显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某基层干部在访谈中说:“现在考核指标多如牛毛,但周子‘拙者默’的提醒让我明白,真正的政绩不在表格里,而在百姓心间。”

拙之现代性:数字时代的价值重构

在算法推荐主导的流量时代,周敦颐的“拙”思想呈现出新的阐释空间。当短视频平台用15秒刺激感官时,“拙者默”提醒我们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当大数据精准推送制造信息茧房时,“拙者逸”启示我们超越算法的束缚。某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将公司会议室命名为“拙堂”,要求团队“少些套路,多些真诚”,正是传统智慧对现代商业文明的矫正。

这种现代性转化在学术领域亦有体现。清华大学某教授在《数字时代的拙学研究》中提出:“在AI可以模拟一切机巧的今天,人类最不可替代的品质恰是‘拙’的真诚。”这种观点与周敦颐“巧者言,拙者默”形成跨时空对话。在北京798艺术区,一场名为“拙”的当代艺术展引发关注,艺术家们用废旧金属拼贴出拙朴的造型,诠释“大巧若拙”的东方哲学。

陈洪江:周敦颐与“拙”:千年道统中的精神坐标6_副本.png

站在堂的青石台阶上回望,周敦颐留下的不仅是六十六字的《拙赋》,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当现代人困在KPI考核与流量焦虑中时,“拙”字犹如一剂清凉散,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机巧的算计,而在于至诚的坚守;永恒的价值不在于短暂的显赫,而在于内心的安宁。这种穿越千年的智慧,恰如濂溪之水,虽不湍急,却能滋养出最坚韧的生命力。在人工智能重构人类文明的今天,重读周敦颐的“拙”学,或许能为我们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支点。

来源:道州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洪江

编辑:义婷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942/97/151805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道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