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道县寿雁镇芽洞村螺稻共生基地迎来功能稻丰收季。该基地创新采用“以稻养螺、以螺护稻”的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不仅培育出绿色健康的功能稻米,还在水下“藏”着一份额外的田螺收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高效循环,既提升了农田经济效益,又降低了种植成本。
在道县寿雁镇芽洞村六彩种养家庭农场的螺稻共生基地,连片金黄的功能稻随风起伏,翻涌的稻浪在骄阳下熠熠生辉。两台联合收割机正轰鸣着在开阔的田块间笔直穿行,锋利的割台精准吞纳稻秆,脱粒滚筒飞旋分离谷粒,粉碎的稻秸均匀还田,金灿灿的稻谷如流水般涌入运粮车,整个收割流程行云流水。
“这里去年经过高标准农田整改,各种基础设施比以前更加完善。今年种的头茬功能稻长势非常好,穗大粒满。每亩比往年要增加差不多有50来斤稻谷,今年一亩估计能收900来斤稻谷。”道县六彩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 夏青说。
功能稻种植与常规种植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的稻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杜绝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精心配制的各种生物营养液。这些营养液为水稻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同时增强其自身抗性,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确保稻米天然、纯净、无农残,是名副其实的健康“功能”稻米。
今年,基地创新采用“以稻养螺、以螺护稻”的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水稻为田螺提供阴凉栖息地和部分有机质,而田螺则帮忙疏松土壤、吃掉部分杂草和害虫的卵,其排泄物还能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这种和谐的共生关系,不仅优化了田间生态,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高效循环。
“今年田里按每亩120斤的比例放了螺种,长得也很好,捞上来就能卖钱,价钱还不错,一斤能卖到十多块钱,这等于田里我们又多了一份收入出来。”道县六彩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 夏青说。
除了采用螺稻共生的模式外,基地在收获完一季功能稻后,还会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采取科学的水肥管理,让这些稻桩重新发苗、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稻谷。这不仅省去了重新育秧、犁田、插秧的繁琐工序和大量人工、物资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顺应了农时,是节本增效、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的又一创新举措。
“往年收了早稻,又要忙活晚稻,育秧、插秧累得很,还要收谷。现在好了,你看,这些水稻桩子留的稍微高一点,后期管好水和肥,过段时间它自己就长起来,省了比较多的工,也省了好多钱,米质也非常好,比较香。我们算过,成本的话会降低很多,收入反而增加了,非常划算。”道县六彩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 夏青说道。
芽洞村的“稻螺共生+再生稻”模式,是道县近年来持续探索水稻种植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从“稻稻油”、“稻菜油”到“螺稻共生”、“虾稻共生”、“蛙稻共生”等多元模式,道县正不断在沃野田畴间书写着“一田多收、生态高效”的绿色农业新篇章。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更有效降低了环境负荷,为发展可持续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来源:道州融媒体中心
作者:尹俊和
编辑:义婷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942/97/1518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