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龙船活动的开展、延续与传承,具有不一样的社会内涵和文化传承。在道县,龙船头造型具有专属性,与村落、庙及祠堂之间关系紧密,有“见头知村”一说。每一种龙头都是一个村或一个族群的文化标识,背后的历史渊源皆有据可考。龙与庙宇是相对应的,金色龙头代表的是濂溪街道东阳坊,因为东阳村有座火神庙;乌黑色龙头代表的是营江街道阳乐田村,因为阳乐田村有座乌龙庙;黄色龙头代表着东门街道东门村,等等。
西汉时期,天下并不太平,边疆时常受到外敌侵扰。长毛国屡屡进犯,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为了保家卫国,派遣平都侯蒋嵩公出征,务必击退长毛国。
蒋嵩公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毅然踏上征程。与他同行的,还有结拜的两位兄弟,老二才阿虎和老三阳阿训。三人情同手足,发誓要并肩作战,为国家和百姓扫除这心头大患。
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从遥远的都城一直打到了道县。在蚣坝镇光家岭后面的石马神处,与长毛国军队展开了激烈交锋。这里地势险要,双方军队陷入了胶着状态。
然而,不幸的是,长毛国军队人数众多,将蒋嵩公他们团团围住。粮草供应的通道被切断,士兵们的粮食越来越少,情况万分危急。看着士兵们饥肠辘辘,蒋嵩公心急如焚。
关键时刻,蒋嵩公心生一计。他带领士兵们堆起了七个高大的土堆,然后把仅存的一点米均匀地撒在上面。长毛国的探子远远望去,以为他们还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
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长时间被围困,他们根本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蒋嵩公明白,必须做出牺牲,才能扭转战局。他神情凝重地对两位兄弟说:“我最大,本领也最强,如今只有我死了去召集牺牲的士兵英魂助阵,你们带领现有的士兵,里应外合,才有机会取胜。记住,作战时只站风头不站风尾,这样才能借助风力,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说完,蒋嵩公毫不犹豫地吞金自杀。他的灵魂飘向地府,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信念,召集起了已牺牲的士兵英魂。他们身形飘忽,却散发着一股强大的气势。与此同时,才阿虎和阳阿训按照蒋嵩公的嘱托,整顿阳兵,准备随时出击。
就在此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蒋嵩公带领牺牲的士兵英魂乘风势呼啸而来,那场面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才阿虎和阳阿训见状,立即率领阳兵奋勇出击。阳兵们看到蒋嵩公带着牺牲的士兵英魂赶来支援,士气大振,个个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
在阴阳两兵的夹击下,长毛国军队阵脚大乱,纷纷逃窜。蒋嵩公他们乘胜追击,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终于成功击退了长毛国,取得了这场艰难战役的胜利。
然而,战争总是残酷的。在战斗中,才阿虎和阳阿训也不幸战死,他们的尸体被士兵们带回,埋葬在了清风岭。士兵们悲痛万分,他们敬重这三位英雄,视他们为守护神。
消息传到朝廷,皇帝被他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下令为他们建造 36 座庙宇,以供后人瞻仰祭拜。在道县建造的这座庙宇取了三个名字:麒麟庙、石马神庙、金三志,还修建了 36 个房间。人们塑造了三座神像,以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
后来,人们在整理庙宇遗物时,发现了一面清代的旗子,旗子上绣着威风凛凛的青龙图腾。从此,这座庙便被称为青龙庙,专门供奉蒋嵩公和他的妻子。每逢节日,百姓们都会来到青龙庙,献上祭品,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青龙龙头神态威武,龙头向上抬起,眼睛向外突出呈竖立状态如虾眼,炯炯有神,龙须板胡上翘,龙腮金黄,龙鼻居中,龙脖相对较大,龙嘴角上扬,嘴皮纹络弯曲,龙角白光闪闪。青龙龙船头对应的是五洲社区的青龙庙,供奉纪念的是道县蒋氏第一始祖蒋嵩(西汉时期)及其妻子,主要发源村落是万家庄街道的五洲社区,后来一些村落从五洲搬迁出去并一同供奉青龙庙,选择与五洲一样的青龙龙船头,如,上关鲤鱼坝、湘源、中山石、沿河、小江口、石马、两河口。后来发展了一帮船的村落,如:杨家寨(向阳村)、下陆洲、胜利社区、双塘、白泥塘、日星、五一、下六洲、五一一甲、贵头村、濂西村社头、正岗、胜利社区、厚江桥、齐星村郑家属于一帮船村落。上关街道的东源村后来也成为一般船村落,选择青龙龙船头。
两河口村源里田青龙队,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当地祖先曾在五洲居住的时期。原五洲旧大队部边的熊家巷口,至今仍见证着那段岁月。后来,祖先们搬到现在的源田里村,建起了青龙庙,这里供奉的青龙与五洲一脉相承。为传承扒船的本土民俗,打造龙船文化产业的特色活动,源田里村民在 2019 年建造龙船,积极参与龙腾潇湘赛,并取得好的名次。他们展现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不甘落后,奋勇争先。
向阳村青龙队,其建队与姓氏宗族文化紧密相连。向阳蒋氏与五洲蒋氏同宗同源,五洲蒋氏祠堂自古供奉青龙,因此向阳蒋氏龙船的龙头自然选择了抿嘴青龙。2021年组建的向阳村青龙队,龙头采用樟木制作,精美绝伦,船身由本地工匠打造,凸显本土特色。他们传承着自娱自乐的民俗文化,弘扬自食其力的吃苦耐劳精神。早年,向阳蒋家每到端午节前后,就会和五洲等同一宗族兄弟齐聚耍龙舟、协同参赛,锣鼓喧天,乘风破浪,尽显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彰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濂西村社头青龙队于2018年由村民自发筹资打造完成,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道州传统文化。濂西村正岗头青龙队则源于民国时期,因村里青龙庙而得名,2015年为了同样的目的,由村民自发筹资打造。他们积极参与龙船赛,为传承和弘扬道州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展现出村民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胜利社区青龙一队和二队,自举办龙船竞赛活动以来,村民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和充分备赛,屡获佳绩。2012 年荣获全县第一名,还多次获得第二名、第三名,胜利社区青龙一队获得2023年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第五名、胜利社区青龙二队获得2023年道州龙船赛全县第八名和2024年全县第九名等多个奖项以及优秀组织奖。这充分体现了胜利社区社员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团结协作和顽强的毅力在龙舟赛场上书写着辉煌。
湘源社区青龙二队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年间,当时村里就有青龙庙和白虎堂,青龙、白虎头因此得名,独特的地理文化孕育了这支队伍。在龙舟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后,他们多次在全县龙舟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分别在2014—2017年获得不同名次,展现出了良好的竞技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梅花镇贵头村青龙船队,由本村热爱龙舟运动的人群组成,参加了2018 - 2019两届县龙船赛。这是一支充满活力、作风顽强、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团结奋进的队伍,他们对龙舟运动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在训练和比赛中展现出的团队精神,令人钦佩。
五一下六洲青龙队始于南宋,盛行于当今,2020年成立龙舟队。本着“重在参与、友谊第一”的原则,他们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湖南非物质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在2023 年端午节首次参加道州龙船比赛,展现出团结拼搏的龙船精神,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当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五一社区青龙三队历史悠久,因纪念诗人屈原投江和周敦颐诞辰而扒龙船,意义丰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友谊。又因五洲、五一社区内有汉朝平都侯青龙庙,所以龙头为青龙头,他们传承着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
东源村龙舟队组建于2019年,传说刘氏先祖善于养龙,被赐姓御龙氏,因此龙舟以龙为头,青色为东方之色,故而东源龙头采用青色,谓之青龙。他们带着这份独特的历史传说,在龙舟竞渡中传承和发扬着传统文化。
道州各村的青龙队,无论是源于历史传说、宗族文化,还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都在龙舟竞渡中传承着道州的传统文化,展现出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是道州龙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让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青龙队在龙船竞渡中展现了较高的竞技水平,营江街道胜利青龙一队获得2017年全县道州龙船赛第三名,阳乐田社区胜利青龙一队获得2018年全县第八名,青口村青龙队获得2023年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全县第二名,白马渡镇青口村青龙一队获得2024年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第六名。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云飞 、周镜忠、蒋忠余;摄影:曹湘华
编辑:郑杰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949/51/1496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