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世道纷乱如麻,山河破碎不堪,战火肆虐于华夏大地。在楚国的广袤土地上,一位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诗人——屈原,正为国家的兴亡日夜忧心。他以笔为剑,书写着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呼唤改革以拯救危难中的楚国。然而,他的满腔热血却被奸佞小人的谗言所遮蔽,被昏庸无道的楚王无情忽视。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号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裔(另有说法认为屈氏源于西周前期的楚人屈紃)。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与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和苍生奔走呼号。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天地仿佛也为之悲泣。屈原站在汨罗江畔,望着破碎的山河,心中涌动着对故土的无尽眷恋与深沉悲愤。他毅然决然地投身江水,那一刻,他的灵魂似乎与江河融为一体,带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百姓的深情牵挂,化作了永恒的星辰,永远沉睡于江底。
噩耗传至遥远的营浦县(营浦县是今湖南省道县最早的县级行政名称,使用时间为公元前202年至公元589年;634年改为道州,1913年废州改县,始称道县),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勤劳善良,虽身处偏僻之地,却始终心怀大义。相传,当他们得知屈原含恨而逝的消息时,整个道州陷入深深的哀恸之中。尽管从未与屈原谋面,但他的爱国情怀与高尚品格早已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眼含热泪,伫立街头,声音哽咽却坚定:“屈大夫以身殉国,为的是家国百姓,我们怎能让他孤独离去?我们要铭记他的英魂!”众人纷纷附和,却陷入思索:该如何纪念这位伟大的灵魂?老者凝神片刻,目光投向眼前的河流,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让我们划船前往汨罗江,去寻觅屈大夫的不朽英灵!”
于是,道州大地涌动起一股炽热的力量。百姓们从家中挑选出最优质的木材,齐心协力维修或者打造龙船。村中的老工匠们倾尽毕生技艺,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将对屈大夫的敬仰融入一斧一凿之间。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一艘艘精美的龙船跃然江面,静候使命。
五月初五这一天,道州百姓身披素衣,神情庄重地登上道州龙船。他们怀揣着一颗颗虔诚的心,携带着满筐的粽子,准备洒入江中,祈愿鱼儿护佑屈原的身躯。随着一声嘹亮的号角响起,道州龙船如离弦之箭飞驰而出,水花四溅,呐喊声震彻云霄。众人奋力挥桨,他们的信念如火焰般燃烧:一定要让屈大夫知道,他从未孤单,他的精神永存于天地之间!
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道州人民都会划起龙船,撒下粽子,用这份庄严的传统追忆屈原。这一习俗穿越千年的时光长河,持续不断。道州龙船,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条无形的精神纽带,将道州百姓与屈原紧密相连。它承载着人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无尽敬仰与思念,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与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道州人民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何为传承,何为坚守。他们不仅继承了千年前的传统,更赋予了这一习俗新的时代意义。在道州龙船竞渡中,人们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在洒粽祭奠时,人们领悟到忠诚的价值。这种精神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而今,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历史,会发现屈原、周敦颐那些曾经被铭记的名字依然熠熠生辉。道州龙船所传递的不只是一个节日的意义,更是一种信念——无论风雨如何变幻,我们的根始终扎在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之中,我们的魂永远凝聚在忠诚爱国情怀这面旗帜之下。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何云飞 周镜忠 盘文波 蒋克青
编辑:吴冬梅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949/95/1492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