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的驿站
陕西商洛·余显斌
一
周敦颐来到古镇,据记载,是在宋朝的嘉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60年,距离今天,已过去了快千年了。
嘉陵江江水,彼时一定呈现豆绿色,就如今天的一样,映衬着山,也映衬着古镇,还有古镇来去的薄薄的雾气吧。
古镇,如水墨一样。水,亦如水墨一样。
嘉祐五年的水墨画中,有着小舟一叶,在嘉陵江上溯游而上,经过蓬安,经过周子古镇外的江面,经过画楼笛声的那畔。目标,在更远处,周敦颐这次出行是准备去拜望一个朋友。
船在水上走着,风在江面吹着,两岸青山,碧翠青绿,水边荷叶,田田如盖。一朵朵荷花,就如时光里的微笑,美好清纯,让嘉陵江多了一份洁净,一份温馨。远处,有号子声响起,一声声回荡在江面上,也回荡在小镇上空。
此时,是夏季。夏季,是嘉陵江最美的时候,也是周子古镇最美的时候,山翠着,水清着,鸟儿的鸣叫如露珠一样流洒着,江畔的码头上,有人乘船远去,渐行渐远,未见长江水流淌;有人停船揽衣走下船,沿着码头走向小镇。
周敦颐也停了船,揽了衣服下摆走下船,走上码头。然后沿着石条台阶,一级级地走着,踏着青苔,踏着日影,走向画中古镇,走向那座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的小镇,更走向扰攘的市声。
周子古镇记住了他那年的屐痕,也记住了他当时的微笑。
二
在周子古镇,一切都是古的,就如当年周敦颐来时的情景,安静,和谐;也如水墨画里的风景,长长的街巷,石头铺道,曲曲折折,延伸向远处青绿中,延伸向红尘中。古镇的铁匠铺中,也一定如今天一样,响起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一下又一下在小巷回荡,仿佛也在时间里回荡;一扇扇木门带着一种岁月的陈旧,一种时光的厚重,朝着街道开着。那时, 这里一定也如今天一样,有姚家麻花铺、曹氏豆干铺、利溪粉丝这样的小吃店吧;一定有酒店、饭馆、茶馆,在迎接着远来的客人吧。
周子镇,是嘉陵江最后一个古码头活化石。
码头的船,依旧如月,停泊在那儿,仿佛有人上船,欸乃一声,船儿就会沿着嘉陵江,一路驶向宋朝,驶向那个文采风流的岁月吧。
不过,我不是远去,而是来游,漫步走着,走过古镇的上河街、下河街、新华街……就如当年的周敦颐一样,仿佛走在宋朝,走在那个文墨飞扬的时代,走在那个慢生活的时代,身上慢慢地清静下来,名利远去,得失远去,沉重远去,一个人仿佛变成一个古代的书生。
这种感觉,大概也如当年周敦颐来此一样吧。
这个自号濂溪的北宋著名理学家,来周子古镇时四十六岁,已名满天下,成为读书人心中的一轮月,一颗巨星。那一年的夏天,机缘巧合,这个著名的学者出现在这儿,一袭布衣,一脸微笑,走在这儿的古街老巷间,走在这座古镇,顿时,让这座喜爱文字的古镇,这片喜欢翰墨的地方沸腾了,濂溪先生来了!到了古镇。这片土地上的读书人,不,整个蓬安的读书人,都停止了吟咏,放下书本,走出书斋,走向古镇,走向周敦颐下榻的地方,和他探讨学问,切磋理学,也向他请教着,学习着。
周敦颐下榻地,在今天的下河街。
下河街仍在,一级级的石铺台阶,一路朝下延伸着,一路延伸向嘉陵江,延伸向那片波光清亮的水。近千年远去,青苔遮盖了台阶,遮盖了岁月,却没有遮盖住历史,没有遮盖住记忆。至今,周敦颐的故事,仍然在里巷流传,在古镇流传。
同时,古镇用一座濂溪祠,将一段历史记载。
这座祠堂,也成为古镇点睛之笔。
三
祠堂也在下河街。
下河街,依旧是宋词中的意境,水墨中的风景,带着一种质朴,一种老旧的样子。如果说时间长而久远,且具有文化意味的东西就是古董,那么,这儿也是古董吧,只不过很大而已。街角的石头,粗砺厚重,一如历史。立柱粉墙的那边,仿佛就是山水田园中的世界,轻轻敲敲木门,敲开的大概也是宋诗里的风景吧;脚下的石板,依旧那么光润,那么温润,凸显着时间的痕迹……还有,雕花镂纹的门窗,沿着院墙攀爬的藤蔓,都在凸显着当年的繁华。甚至,檐下来去的燕子,叽叽喳喳谈论着的都是旧时典故,当年风景。
古镇楼阁,掩映时光。远山近水,流淌着岁月。
沿着一条小巷走,曲折地走,就走到了周敦颐来这儿讲学的地方,也就是今日的濂溪祠。这儿是一处风景小品,也如一处小小的园林。祠前是爱莲池,不大,我来时,正是莲花开得最为红火的时候,一池的叶子,团团地重叠着,如一片绿云,遮盖着一池水,也荡漾着一池翠意,一池青嫩。一朵朵荷花挺立在绿叶间,有的还是花骨朵,如一首绝句般玲珑小巧;有半开的,如害羞的女子,忍俊不禁;也有全开的,瓣瓣荷花,纯洁干净,里面的莲蓬青嫩,花蕊鹅黄,清新自然。
每一片荷叶都素面朝天,每一朵荷花都小家碧玉。
一池荷,是一篇立体的《爱莲说》,让人心中想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这是歌咏莲的,更是歌咏一种人格,一种文化的。
祠内,养一院翠色,养一院清静,伴着修竹摇曳着,荡漾着绿色和清凉。那种绿意和清凉,甚至映进殿中,让人走进,襟袖带绿,也带着凉意。前殿中,周敦颐的塑像坐在那儿,温文尔雅,面对苍翠,面对每一个走进的人,仿佛是在讲学,是在探讨着学问。坐像两边,雕刻着他的作品《爱莲说》和《太极图说》。字字清新,带着一种风行水面的流畅,一种月照雪地的自然,给人一种美感,和周敦颐的文笔审美,恰好暗合。
四
我来的时候是一个晴日,虽然是六月,这儿却百草丰茂,翠色青葱,蝉鸣如水,鸟鸣如珠,花红如火,并未见得多热。走在古镇, 走在三千多套明清古旧建筑间,走在老时光里,驿道曲折,仿佛伸向诗词的那畔,有马蹄哒哒响起;画江楼矗立晴空,雕梁画栋,云去云来,推窗看去,一条江水平阔远去,一叶叶小船在琉璃上慢慢远去,如一片羽毛;老戏楼里,仿佛有丝管飞扬,有水袖如云,伴着如水的唱腔荡漾……
这些,周敦颐有的曾见过,有的那时还没有,不可能见过。
但是,他当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一定如我游览周子古镇一般吧。
他经过此地,是被当地士子挽留,讨论学问,砥砺品行的,内心一定很是高兴。几天后,他才依依不舍地挥一挥衣袖,挥别这里的古街,这里古朴的人情,也挥别这里的安宁和清和,还有翰墨和书卷气,一路走向远处,走成历史的一个坐标点,也走成中国文化的一处坐标点。
此后,他东西南北漂泊,再没能来过,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会时时想起这座古镇,还有古镇的典雅,以及这儿人情的憨厚吧。
有人说,著名的《爱莲说》是他在这儿写的。
也有人说,不是的。
无论是还是不是,都无所谓。总之,在嘉祐五年,在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时,他曾衣袖飞飞地走向了这儿,走向了古镇,将一种荷花般的洁净,荷花般的典雅,还有一种文化的芬芳,都留在了这儿。
至今,古镇仍坚守着这些,坚守着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一种古典文化的韵味,一种古典安和的生活,和天人合一的诗情画意。
这儿被人誉为“嘉陵第一桑梓”,这儿,更是莲花的驿站。
来源:道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余显斌
编辑:郑杰
本文为道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zdxnews.com/content/646855/98/14426723.html